时间: 2025-04-26 04:12:5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41:55
“意气相许”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彼此之间以意气相许,意指朋友或志同道合的人之间立下的承诺或约定。其基本含义是强调朋友之间的信任与支持,通常用于描述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和相互理解。
“意气相许”出自《后汉书·李固传》,该文中提到“意气相许”,强调志同道合者之间的情谊与承诺。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友谊和承诺的重视,强调了情感与意气在交往中的重要性。
“意气相许”可以在多种场景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友谊和信任被视为重要的社会价值。成语“意气相许”反映了古人对志同道合者之间情谊的重视,强调了忠诚和信任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团队合作和人际关系中,承诺和信任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石。
“意气相许”让我联想到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共同追求的理想。它传达出一种温暖和支持的情感,提醒我们珍视那些在关键时刻愿意与我们并肩作战的人。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与一位好友约定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这个过程中,我们彼此信任,意气相许,最终顺利完成了任务。这种经历让我更加理解了这个成语的深刻含义。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意气相许”:
风雨共舟意气相许,
岁月如歌情谊长存。
携手同行千里路,
共筑梦想不言愁。
在英语中,类似于“意气相许”的表达可以是“a bond of trust”或“a shared commitment”。这些表述同样强调了朋友之间的承诺和信任,但在文化背景上,可能更注重个人主义和独立性。
通过对“意气相许”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友谊和承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与人交往时更加注重信任和情感的联结。在语言学中,成语的运用能够让我们的表达更加生动和有深度。
王荆公少以意气相许,故诗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
《宋史·岳飞传》:“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益敬服。”
《晋书·王导传》:“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
《后汉书·马援传》:“援以三辅地旷土沃,而所将宾客猥多,乃上书求屯田上林苑中,帝许之。”
《汉书·张良传》:“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魏王释博,欲召大臣谋。公子止王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复博如故。王恐,心不在博。居顷,复从北方来传言曰:‘赵王猎耳,非为寇也。’魏王大惊,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公子竟病酒而卒。其岁,魏安釐王亦薨。”
大丈夫~,头颅可断,何况一妾!我主张已定,休得推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