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6:11:3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48:55
成语“猖獗一时”字面意思是形容某种事物极为猖獗、肆无忌惮,且在某一时期内非常盛行或猖狂。通常用来形容某种现象、行为或势力在短时间内达到高峰,甚至失控。
“猖獗一时”并没有明确的古代文献来源,但“猖獗”一词常见于古文,意指疯狂、放肆。该成语的构成反映了对某种现象的负面评价,暗示着这种现象的短暂性和不可控性,可能源于社会动荡、道德沦丧等背景。
“猖獗一时”可以广泛应用于描述社会现象、流行文化、政治局势等。常见的使用场景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强调了行为的放肆和不受约束,而反义成语则突出了守法和守规的态度。
在现代社会,尤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某些现象(如网络暴力、谣言传播等)会迅速蔓延,造成社会动荡和心理压力。“猖獗一时”可以反映出社会对于这些现象的焦虑和不满,成为人们讨论社会问题的一种表达方式。
该成语常带有负面情感,联想到社会的不安、混乱和失控感。在表达时,往往会引发对社会现象的深思,提醒我们关注并解决这些问题。
在生活中,曾经经历过一次网络谣言的,当时许多朋友被误导,导致大家对某些产生误解。那时我就想到了“猖獗一时”这个成语,形象地表达了当时谣言的泛滥和影响。
我尝试将“猖獗一时”融入到一首诗中:
风起云涌社会间,
谣言如潮猖獗一时。
星辰失色人心惶,
愿明灯照破迷雾。
通过这样的创作,展示了成语的表现力和灵活性。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run rampant”,用于描述某种不良现象的蔓延。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其核心意义均为形容行为的失控和泛滥。
通过对“猖獗一时”的学*,我意识到这一成语不仅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性,也反映了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在表达思想时,准确使用成语可以使语言更具表现力和深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沟通社会问题。
曾经猖獗一时的法西斯党徒及其第五纵队的死期是一天一天逼近了。
《宋史·岳飞传》:“飞既破曹成,又破杨么,威震湖湘。飞虽猖獗一时,终为秦桧所害,死狱中。”
《旧唐书·黄巢传》:“巢既陷长安,僭号大齐,改元金统。巢虽猖獗一时,终为李克用所败,巢走死泰山。”
《晋书·石勒载记》:“勒既据襄国,遣使奉表于汉,汉主聪以勒为大将军、幽州牧。勒既得幽州,乃遣使于聪,请兵北伐。聪不许,勒乃自将兵北伐,破幽州,杀刺史王浚。勒虽猖獗一时,终为石虎所灭。”
《三国志·魏书·董卓传》:“卓既杀执金吾,威震天下,乃更筑坞于郿,高厚七丈,号曰‘万岁坞’,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其愚如此。及卓被诛,坞中珍藏,悉为吕布所取。卓虽猖獗一时,终不免于败亡。”
《后汉书·董卓传》:“卓既杀执金吾,威震天下,乃更筑坞于郿,高厚七丈,号曰‘万岁坞’,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其愚如此。及卓被诛,坞中珍藏,悉为吕布所取。卓虽猖獗一时,终不免于败亡。”
敌人现在也只是~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