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44:1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04:24
成语“矢口猖言”由“矢口”和“猖言”组成。字面意思是指用箭口般坚定的态度说出言辞,强调说话时的态度极为强硬,言辞不留余地。基本含义是指某人态度鲜明,言论激烈,常用于形容人们在争论中毫不退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有时带有夸张的成分。
“矢口猖言”出自《左传》,原文为“矢口不移”,意在形容说话时立场坚定、不容置疑。通过历史文献可以看出,这个成语在古代就被用于形容口才与言辞的强烈,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含义逐渐被扩展到对言辞态度的描述上。
该成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非常广泛,常见于: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中国文化中,言辞常常被视为个人立场和性格的反映。矢口猖言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被视为勇敢和坚持的表现,但在其他情况下也可能被认为是固执和不理智。因此,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表达自己观点时,需谨慎平衡坚定与开放的态度。
该成语带给人的情感通常是激情四溢和坚定不移,然而也可能让人联想到争执和冲突。在表达时,使用此成语可能会让听者感到对立和紧张。
在我的生活经历中,我曾经在一个讨论会上使用了“矢口猖言”来形容某位同事在讨论中表达的信心和坚定态度,这帮助我更好地传达了我的观点,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言辞如箭矢,矢口猖言述,
坚定似山岳,犹如风中树。
通过诗歌表现出坚定的态度与不屈的精神。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peak with conviction”,意指“以坚定的信念说话”。然而,与“矢口猖言”相比,后者更强调一种激烈和不容置疑的态度,而前者则更多关注于说话者的信念和信心。
通过对“矢口猖言”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在语言表达中的坚定与开放之间需要找到平衡。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思考和交流中更加谨慎和有深度。
安国佚书较伏生更多三十篇,不止十六,何以史迁问故,不传一字,而卫、贾、马、郑传古文者,即十六篇亦不传一字乎?矢口猖言,不顾其后,其不可信者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