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3:20:4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04:26
“矢口否认”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嘴巴坚决地否认,其基本含义是指某人对某种指控或事实坚决否认,毫不含糊,通常暗示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或不当行为。
“矢口否认”源于古汉语,其中“矢”意为箭,象征坚决和迅速,表明一种强烈的态度;“口”指的是说话的嘴巴;“否认”则表示拒绝承认某种事情。该成语没有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在许多古今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强调了人们在面对指责时的态度。
“矢口否认”常用于描述某人面对指控或不实传言时的态度。它可以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如某个公众人物被控某种行为后坚决否认,也可以在文学作品中描绘角色面对困境时的反应。此外,在日常对话中,人们也常用这个成语形容某人对其不当行为的拒绝承认。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尤其在公众人物或政治人物面临舆论压力时,“矢口否认”常常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这种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个人或团体在危机管理中的策略与心理,表明了对错误承担责任的社会期待与道德约束。
“矢口否认”这个成语往往带有负面情感,联想起逃避责任、缺乏诚信等特质。它也可能引发对社会公正的思考,反映出人们对真相的渴望与对不诚实行为的反感。
在我的生活中,曾遇到过一个朋友在工作中犯了错误,但面对上司的质疑时却矢口否认,试图推卸责任。最终,这导致了团队的信任危机,我深刻体会到诚实和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运用“矢口否认”:
风中传来低语声,
影子里藏着秘密。
他矢口否认往事,
却难逃心底的悔。
这样的表达展示了成语的情感深度和文学表现力。
在英语中,“to deny firmly”或“to refuse to admit”可以与“矢口否认”相对应。不同文化中对否认的态度可能有所不同,西方文化更倾向于强调个人责任,而在某些文化中,集体责任的观念可能会影响个体的否认行为。
通过对“矢口否认”的全面分析,我认为它不仅是一个表达坚决否认的成语,更是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的重要符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成语的用法和背景,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人际沟通中的复杂性。
他为着面子上光彩,矢口否认他的妹妹是‘如夫人’。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矢口否认,曰:‘吾未尝有是言。’”
《明史·海瑞传》:“瑞矢口否认,曰:‘吾未尝有是言。’”
《宋史·岳飞传》:“秦桧矢口否认,曰:‘飞未尝有反意。’”
《资治通鉴·汉纪》:“莽矢口否认,曰:‘吾未尝有是言。’”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矢口否认,曰:‘此非吾意也。’”
却是含含糊糊,避重就轻,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