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01:4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14:43
成语“危言耸听”的字面意思是“用危险的言辞来震撼听众”。其基本含义是指用夸张、恐吓或危言耸听的手法来引起别人注意或制造恐慌,常带有贬义,暗示说话者不负责任或故意夸大事实。
“危言耸听”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原文为“危言耸听,故有之。”意思是用危险的言辞来震撼听众,强调了这种言辞的影响力和潜在的误导性。成语的形成与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环境密切相关,常用于形容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散布谣言或夸大其辞的人。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包括:
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传播的迅速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危言耸听的现象愈发普遍。这种现象往往导致公众的恐慌和误解,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批判和反对危言耸听的声音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危言耸听”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危机时刻传播谣言的人,他们的行为不仅伤害了他人,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安。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接受信息时要保持理智和批判的态度。
在一次朋友聚会上,有人提到某个城市的安全问题时,开玩笑地夸大了情况。我提醒他不要危言耸听,以免造成误解,这让我们之间产生了更深入的讨论。
在一首诗中:
夜幕降临,黑云压城,
传来消息,危言耸听。
谁在耳边,低语惶惶,
只愿晨光,驱散恐慌。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alarmist”或“fearmongering”,这些词同样指的是通过夸大或制造恐慌来影响他人。它们在使用上与“危言耸听”非常相似,反映出跨文化对这种现象的共同认知。
通过对“危言耸听”的学*,我意识到在语言表达中,准确与真实的重要性。这个成语在我日常交流中提醒我要谨慎选择用词,避免无意中传播不实信息。理解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现象的真实性。
我国民勿以吾为危言悚听也。
《资治通鉴·唐纪》:“李林甫危言耸听,以陷忠良。”
《后汉书·袁绍传》:“绍危言耸听,欲以惑众。”
《汉书·王莽传》:“莽乃危言耸听,以激怒天下。”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大怒,危言耸听,欲以威众。”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危言以耸听,非君子之道也。”
这不是什么“~”的道理,稍稍注意这个问题的人,是不难发现若干真凭实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