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7:56:1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15:26
成语“危辞耸听”由“危辞”和“耸听”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以危险或严峻的言辞来引起他人的注意或恐惧。基本含义是指用夸张、耸动的言辞来吸引或震撼听众,常带有负面的意味,暗示说话者可能故意夸大事实或制造恐慌。
“危辞耸听”出自《左传》,原文是“君子之言,危辞耸听。”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所使用的言辞应该是谨慎、真实的,而不是通过危言耸听来获取注意。成语反映了古人对言辞分寸的重视以及对虚假言论的警惕。
该成语常用于批评某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或行为,尤其在政治、媒体或公共演讲中。例如,当某位政治家为争取支持而夸大社会问题时,可以用“危辞耸听”来形容其言论的不当。此外,在文学作品中,也常用此成语来描写人物的夸张言辞。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细微差别在于,“危辞耸听”强调的是言辞的危险性和误导性,而“夸大其词”和“耸人听闻”则更多强调夸张和渲染效果。
在**文化中,言辞的分寸和诚实被视为重要的美德。“危辞耸听”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适用,尤其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公众对媒体和政治言辞的警惕性愈发增强。人们对言论的真实性和负责任性有更高的要求,反映了社会对诚信与理性的追求。
“危辞耸听”让我联想到在新闻报道中常见的夸大其词,可能引发的恐慌情绪和社会不安。这种语言使用不仅影响了公众的认知,也可能导致误解和社会分裂。成语提醒我们在信息传播中要保持理性和客观。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会遇到一些朋友在讨论社会问题时使用“危辞耸听”的方式,这让我感到不安。我倾向于用更客观的数据和事实来支持我的观点,以避免情绪化的表达。
在某个故事中,可以写道: “她的声音如同狂风暴雨,言辞中夹杂着‘危辞耸听’的气息,听众们在她的讲述中感到窒息,仿佛世界正处于崩溃的边缘。可是谁又能真正揭开那层恐惧的面纱,看到真相的光芒?”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fear-mongering”,意指通过传播恐惧来影响他人。这两个表达在文化上都有对言辞影响力的警惕,反映出人们对信息真实性的重视。
通过对“危辞耸听”的学,我深刻体会到言辞的力量和责任。在语言学中,理解成语的背景和使用场景有助于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深度。该成语提醒我们在交流中应保持真实和谨慎,以避免给他人带来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二》:“操引军还,至阳平,张鲁降。操以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邑万户,以其弟卫为扬武将军,封益寿亭侯。”
《后汉书·杨震传》:“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八世祖喜,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敞,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父宝,习《欧阳尚书》,哀、平间,以明经征,不就。”
《汉书·王莽传下》:“莽忧懑不能食,亶饮酒,啖鳆鱼。读军书倦,因冯几寐,不复就枕矣。”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乃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请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