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4:29:2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9:57:22
“巍然耸立”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高大而稳固地矗立”,通常用来形容山峰、建筑等物体高大挺拔,不容易动摇或倒塌。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一种坚固、不可动摇的状态,常常引申为一种气势磅礴、令人敬畏的景象。
“巍然耸立”出自古代文献,常见于描述自然景观或建筑物的气势。具体的出处可能并不明确,但在古典诗词中,如《诗经》及后来的文人作品中,常常以“巍峨”“耸立”等词汇描绘高大的山峰或雄伟的建筑,进而形成了这个成语。
“巍然耸立”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巍然耸立”不仅描绘了物理上的高大,也象征了人们对伟大精神的向往和追求。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可以用于描述英雄人物、企业成就或国家的强大,传达出一种坚韧和不屈的精神。
“巍然耸立”给人一种壮丽、坚韧的感觉,常常联想到大自然的力量或人类文明的辉煌。它激发了一种敬畏感和向往,令人想起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的事物。
在我的生活中,曾去过一座巍峨的山脉,站在山顶俯瞰四周,感受到一种无与伦比的震撼与平静。我常用“巍然耸立”来形容那种壮丽的景象,也用它来鼓励自己在面临挑战时要坚定不移。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高山巍然耸立,
云雾缭绕似梦。
岁月在此沉淀,
不移之志长存。
在英语中,可以用 “towering” 或 “majestic” 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这些词汇往往侧重于视觉效果,而“巍然耸立”则更强调一种内在的坚韧与不屈。不同文化中对高大事物的描绘也反映出各自对自然与精神的理解。
通过对“巍然耸立”的学*,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语言中形象与情感的结合。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表达方式,也让我在面对困难时,能以更坚定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在天安门右前方,巍然耸立着一坐雄伟壮丽的大厦,这就是人民大会堂。
《太平御览·天部·星》:“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艺文类聚·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文选·左思<吴都赋>》:“抗神龙之华殿,施荣楯而捷猎,崇临海之崔嵬,饰赤乌之韡晔。”
《梦溪笔谈·象数一》:“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水经注·江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他的高大形象~在蓝天白云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