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8:28:4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04:12
成语“没而不朽”字面意思是“虽已逝去但仍不朽”,它基本上指的是某种精神、思想或作品在肉体消亡后仍然能够留存、传承,具有长久的价值和影响力。它强调了非物质的存在和影响,暗示着某种超越生死的持久性。
“没而不朽”的成语来源不详,但可以理解为道家或儒家哲学中的思想。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存在的循环,而儒家则更加关注于人类的道德和教育传承。与“没而不朽”相契合的思想通常强调的是精神的延续与人类文化的传承。
“没而不朽”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强调对祖先的尊重和对传统的传承,因此“没而不朽”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反映出人们对生命的思考,也呼应了对文化遗产和精神寄托的重视。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文化产品能够更方便地被记录和传播,使得“没而不朽”的理念愈加显著。
“没而不朽”带给我一种坚定的信念,强调了价值的延续性。它让我思考个人的生活和创造,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留下持久的影响。这个成语提醒我关注那些超越物质的东西,比如思想、情感和文化。
在我的生活中,我常常会想到那些影响我深远的老师和书籍。他们的教诲和智慧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去世”,但却在我的思维和生活中继续存在,真正体现了“没而不朽”的信念。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没而不朽”的概念:
时间如水悄然逝,
风华正茂难再寻。
但愿留下心中记,
虽没而不朽思无垠。
在西方文化中,有类似的表达,比如“immortal”或“legacy”,这些词汇也传达了类似的思想,强调某种成就或思想能够超越时间的限制。在不同文化中,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对持久价值的追求和思考却是共通的。
通过对成语“没而不朽”的深入学,我意识到它不仅仅是对死亡的思考,更是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它鼓励我们关注那些能够持久影响社会和文化的思想和作品,对我在语言学和表达上有着重要的启示。
虽没而不朽,书贵垂休名。
《晋书·王祥传》:“王祥曰:‘吾闻之,没而不朽者,其惟圣人乎!’”
《后汉书·班彪传》:“班彪曰:‘吾闻之,没而不朽者,其惟圣人乎!’”
《汉书·艺文志》:“孔子曰:‘吾闻之,没而不朽者,其惟圣人乎!’”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曰:‘吾闻之,没而不朽者,其惟圣人乎!’”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子产曰:‘吾闻之,没而不朽者,其惟圣人乎!’”
庄周著论,生也若浮;史佚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