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32:4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10:46
成语“案无留牍”由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桌子上没有留下书信”。其基本含义为没有留下文字记录,通常用来形容事情处理完毕,没有遗留任何痕迹或证据。
“案无留牍”源于古代官场,特别是与文书、档案相关的工作。它的历史背景反映了古代官员在处理公文时的严谨态度,强调工作完成后必须清晰明确,不留后患。这一成语在古文中常见,体现了古人对公文处理的重视。
在日常对话中,“案无留牍”可以用来形容某个**处理得非常彻底,没有留下任何线索。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以用它来描绘一个人物在处理事务时的果断与干练。在演讲中,使用该成语能够强调某种决策的明确性和有效性。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古代,文书档案的管理非常讲究,强调不留痕迹是对责任心的一种体现。这一成语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诚信和效率的追求。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法律和商业领域,案无留牍的理念依然适用,强调透明、合规和责任。
“案无留牍”给人的情感反应是严谨和果断。它使我联想到一些成功的领导者,他们在处理事务时总是高效且不留后患。这种态度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我自己的一次项目管理经历中,我深刻体会到“案无留牍”的重要性。我们在项目结束后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归档,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记录,这样在后续的工作中能够避免重复错误。
在某个古风故事中,可以描述一位智者在处理一场纷争时,面对众多证据和人证,他以“案无留牍”的态度,迅速整理出一个公正的结论,化解了矛盾,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在英语中,类似表达的有“leave no stone unturned”,意为在处理事情时不留任何机会与线索。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同样强调了处理事务的彻底和认真。
通过对“案无留牍”的学,我认识到它在语言学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还让我更加关注在做事务时的细致和负责。它提醒我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应追求完美,做到无懈可击。
一十七年,国奢示之以俭,事烦行之以简,月要岁会,久而案无留牍。
《明通鉴·宣德纪》:“政事精明,案无留牍。”
《续资治通鉴·宋纪》:“吏治清明,案无留牍。”
《清史稿·循吏传》:“治事勤敏,案无留牍。”
《明史·循吏传》:“公事案无留牍,民情悉达。”
《宋史·职官志》:“凡案无留牍,事无壅滞。”
一应公事,张令都听他决断。真是~,狱无冤刑,民心大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