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9:05:1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06:36
“刀笔吏”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手持刀笔的官吏。具体来说,"刀"指的是刀具,象征着刑罚和威严;"笔"则代表书写工具,象征着文书工作和行政管理。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些负责文书、记录、审查的低级官吏,通常暗指这些人依靠职务之便进行徇私枉法、欺压百姓。
“刀笔吏”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那个时期的官吏往往负责记录和处理法律文书,因而被称为“刀笔吏”。这个词语的使用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官吏的普遍看法,尤其是对那些借机谋取私利的低级官员的不满和讽刺。
“刀笔吏”常用于批评那些在权力和职务上滥用职权的官员。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描绘腐败的官僚体系;在日常对话中,人们也可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某些过于死板、专横的行政人员。演讲中提到“刀笔吏”时,通常是为了揭露腐败和呼吁改革。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的传统文化中,官员的形象往往与道德和责任相连。然而,“刀笔吏”的出现则反映了对官僚体系的不满。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仍适用,尤其是在对腐败和不公现象的讨论中,提醒人们关注官员的道德操守。
“刀笔吏”这个成语常常带有负面情感,联想到腐败、不公和权力滥用。它使人感到愤怒和无奈,激励人们思考如何改善社会现象。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一位“刀笔吏”式的行政人员,他在处理事情时显得十分敷衍,甚至对群众的合理诉求置之不理。这让我意识到,社会中仍存在不少类似的现象,需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
在一首关于社会不公的诗中,可以这样写:
刀笔吏前,百姓苦,
权力如刀,笔如剑。
公正何在,心何故,
愿得清风,洗浊流。
在其他文化中,也存在类似“刀笔吏”概念的表达,比如英语中的“bureaucrat”或“paper-pusher”。这些词也承载了对低效和腐败官僚的负面看法,但在语境和文化背景上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刀笔吏”的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历史现象的反映,更是对当今社会的警示。它提醒我们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关注社会道德和官员责任,激励我们勇敢发声,为社会的公正与合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
《宋史·职官志》:“刀笔吏掌书奏。”
《旧唐书·职官志》:“刀笔吏专掌文案。”
《后汉书·刘盆子传》:“(樊崇)乃相与为约:‘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以言辞为约束,无文书、旌旗、部曲、号令。其中最尊者号三老,次从事,次卒吏,泛相称曰臣人。’帝因笑曰:‘此属无能为也。’诸将曰:‘樊崇、逄安,巨贼也;陈牧等,刀笔吏耳,自知不及,故即出降。’”
《汉书·张汤传》:“汤以刀笔吏积劳,稍迁至御史。”
《史记·萧相国世家》:“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
废人饮美酒,对名胜,安能作~番故纸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