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0:27:3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41:03
成语“无庸置疑”由四个字组成,其中“无庸”意为“没有必要”,“置疑”则指“怀疑”。整体意思是指某件事情的真实性、正确性或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不需要再进行怀疑或讨论。
“无庸置疑”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其具体的出处并不明确,但在现代汉语中已被广泛使用。它的形成反映了人们在思考和表达中对确定性和不容置疑的强调。
成语“无庸置疑”适用于多个场景: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人们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可能会出现分歧,因此“无庸置疑”这一成语在表达观点时显得尤为重要。它帮助人们明确立场,并在讨论中增强说服力。
“无庸置疑”给人的感觉是坚定和自信的,带有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使用这个成语时,往往伴随着一种强烈的信念,让人感受到说话者对某事的坚定态度。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使用“无庸置疑”来支持我的观点。当时我讨论了一个科学实验的结果,强调这个结果的显著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听众的认可。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无庸置疑”:
晨曦初照,真理无庸置疑,
心中明灯,照亮前行的路。
在英语中,“undoubtedly”或“without a doubt”可以作为“无庸置疑”的对应表达。这些表达也传达了相似的确定性和无疑性,在使用场景上也非常广泛,如正式讨论、日常交流等。
通过对“无庸置疑”的分析,我认识到它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需要强调观点时。它不仅能够增强说服力,还能帮助我在交流时更加明确自己的立场。这个成语的灵活性和表现力使其在各种语境中都能发挥出色的作用。
无庸置疑,处在他眼下的地位,这种被别人关怀所引起的美好情感,简直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明史·太祖本纪》:“太祖曰:‘无庸置疑,此必张士诚之党也。’”
《资治通鉴·汉纪·光武帝建武元年》:“帝曰:‘无庸置疑,此必王郎之党也。’”
《后汉书·班超传》:“超曰:‘无庸置疑,此必鄯善王之计也。’”
《汉书·王莽传上》:“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历世之权,遭汉中微,国统三绝,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慝,以成篡盗之祸。无庸置疑,莽之罪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无庸置疑,此人诚能也。’”
~,我是不会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