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3:58:3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28:00
成语“朋党之争”指的是由于利益、观点等原因而形成的小团体之间的斗争或争执。字面意思是“朋党”指的是结成小团体或派系的朋友,而“之争”则是指彼此之间的争斗。整体上,这个成语强调了由于派系斗争而引发的分裂和冲突。
“朋党之争”源于**古代的政治斗争,特别是在历史上如春秋战国时期以及后来的朝代中,常常出现由于小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而导致的权力争夺。在《史记》中,有关朋党之间争斗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在古代的官场文化中,朋党关系往往会影响人事安排和政策实施,因此该成语也蕴含着对这种现象的批判。
“朋党之争”常被用于政治、历史、文学等领域的讨论中。在现代的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于形容某个团体内部由于观点或利益不同而产生的争执。在演讲中,可以用来警示听众注意团体内部的分裂和斗争,防止因小团体利益而影响整体目标的实现。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特定文化或社会背景中,“朋党之争”反映了权力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在**传统文化中,重视集体利益的同时,朋党现象也常常被视为负面。现代社会中,该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组织管理、团队建设等领域,提醒人们关注团体内部的和谐。
“朋党之争”通常带有负面情感,联想到权力斗争、分裂与冲突,给人以不安和警惕的感觉。这种情感反应提醒我们在团队中要保持和谐,避免因小团体的利益而干扰整体目标。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曾遇到过一个团队因为不同小组间的利益冲突,导致项目进展缓慢。通过引导团队成员进行沟通和协作,最终成功解决了朋党之争,达成了共同目标。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这样描写: “在这个遥远的王国里,朋党之争愈演愈烈,王子们为了争夺王位,互相勾心斗角,阴谋诡计层出不穷。最终,只有团结的力量才能打破这无休止的争斗,让国家重归于宁静。”
在英语中,“factional struggles”或“infighting”可以对应“朋党之争”,都强调内部团体之间的竞争与冲突。不同文化中对这种现象的理解和反应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会认识到其对团体或组织的负面影响。
通过对“朋党之争”的学,我认识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成语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能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还能增强我们对社会现象的理解。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团结、避免内耗,以实现更大的目标。
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
《明史·宦官传》:“明末,魏忠贤与东林党有朋党之争,国势日衰。”
《宋史·王安石传》:“王安石变法,与保守派有朋党之争,朝野震动。”
《资治通鉴·唐纪》:“唐玄宗时,李林甫与杨国忠有朋党之争,朝政日非。”
《后汉书·党锢传》:“汉末,士大夫多结党连群,以相朋党之争。”
《史记·李斯列传》:“赵高为丞相,专权擅政,与李斯有朋党之争。”
吴老总兵自从边关退役回京养老,就参与朝廷的~,东林与复社是朝中两个水火不相容的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