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5:13:2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26:13
“料峭春寒”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对春天寒冷的预感,通常用来形容春季时节的寒冷气候。基本含义上,它表达了春天来临时,天气仍然寒冷、乍暖还寒的状态,常常给人一种微微的寒意和不适感。
“料峭春寒”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中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其中“料峭”一词,原意是指微寒的感觉,结合“春寒”,形成了这个成语。它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气候特征,也传达了对春天的期待和对寒冷的感知。
“料峭春寒”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描写春天的诗歌或散文里,表达春天来临时的温度变化和自然景观的对比。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形容天气的变化,例如在春季早晨谈论天气,或者表达对即将到来的春天的感受。在演讲中,可能会用来象征事物发展的阶段,强调在新生事物出现时仍需面对的挑战和困难。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象征着希望与新生。然而,料峭春寒却提醒人们,春天的到来并不意味着一切都会立即美好,反而可能会面临温度的忽冷忽热。这种现象反映了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对未来的期待,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在现代社会,随着气候变化,春天的气候模式也变得更加复杂,因此理解和应用这一成语显得尤为重要。
“料峭春寒”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期望与失落的交织。它让人想起春天的美好,同时又带来对寒冷的感知。这种复杂的情感可以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表达,让我们在描写春天的同时,留意到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挑战。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我曾在春天的清晨骑自行车上学,迎面而来的寒风让我意识到春天的到来并不总是温暖的。那种微寒的感觉让我更加珍惜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也常常在写作时使用“料峭春寒”来描绘自然的变化和人物的情感。
在春天的早晨,微风轻拂,料峭春寒中,万物似乎都在低语:你听,那是花朵的秘密,是新生的希望。阳光渐渐洒下,寒意开始消散,生命在这一刻复苏,仿佛在对我们说,春天已经在这里,等待着我们的拥抱。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 chill of early spring”,它强调了春天初期的寒冷。虽然没有直接的成语对应,但在不同文化中,春天的变化和它带来的感受都是普遍存在的主题。
通过对“料峭春寒”的学,我更深入地理解了春天的双重性及其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加留意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在今后的学与交流中,我将继续使用这一成语,分享我的观察与感受。
春寒料峭,冻杀年少。
宋·陆游《初春遣兴》诗:“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唐·白居易《早春即事》诗:“眼重朝眠足,头轻宿醉醒。阳光满前户,雪水半中庭。物变随天气,春生逐地形。北檐梅晚白,东岸柳先青。料峭春寒散,低垂晚照停。”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八回:“时值暮春之际,忽一日,宝玉因见园中花木凋零,料峭春寒,不觉心中烦闷。”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那苏东坡去岁在京师,与王安石议论新法不合,告了御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中不快,料峭春寒,独自一人,来到黄州城外,寻幽访胜。”
宋·苏轼《定风波》词:“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中酒,交加晓梦啼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