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4:48:1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09:08
“分文不名”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连一分钱的名字都没有,形容非常贫穷或一文不值。引申义上讲,可以指没有任何价值、没有任何名声或没有任何的利益。
“分文不名”的来源并没有明确的历史文献记录,但其构成是由“分文”(一分钱)和“不名”(没有名字)两个部分组合而成。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财富的重视以及对贫穷的蔑视。成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日常生活,强调了人们对金钱和物质的重视。
该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或一个地方非常贫穷,或者某个事情完全没有价值。在文学作品中,可能用于描写人物的困境或社会的不公。在日常对话中,可能用于调侃或自嘲,比如在讨论经济状况或事业发展时。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金钱和财富被视为社会地位和个人成就的重要标志。因此,“分文不名”这一成语不仅反映了个人经济状况,也折射出社会对财富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物质财富的观念有所变化,但贫穷依然被视为一种社会问题,这使得该成语在当今社会仍有其适用性。
“分文不名”常让我联想到社会底层的艰辛与无奈,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这种情感反应促使我思考财富与价值的真正意义,挑战传统对“成功”的定义。
在我的生活中,曾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常常自嘲自己“分文不名”,但却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智慧。这让我意识到,财富并不仅仅是金钱,更多的是经验与知识的积累。
在寂静的夜晚,我把自己比作那只分文不名的孤鸟,飞翔在无边的梦境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在英语中,“penniless”或“broke”可以表达类似的意思,形容一个人没有钱。不同文化中的这些表达都反映了对财富的普遍关注,但在表达的情感和语境上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分文不名”的学*,我深刻理解了财富与价值的关系,以及在表达时如何更精确地传达信息。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问题,提升了我对人文关怀的敏感度。
《清史稿·食货志四》:“康熙中,户部尚书徐元文言:‘国初,商税课额甚轻,后乃递增,至康熙间,天下之税,增至二百余万,加以兵荒,民分文不名。’”
《明史·食货志五》:“嘉靖中,户部尚书梁材言:‘国初,商税课额甚轻,后乃递增,至正德间,天下之税,增至二百余万,加以兵荒,民分文不名。’”
《宋史·食货志下》:“自熙宁以来,民间出钱免役,官自雇人,而吏缘为奸,民分文不名。”
《后汉书·王符传》:“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三者守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守末则民贫,贫则阨而忘善,富则乐而可教。今民去农桑,赴游业,披采众利,聚之一门,虽于私家有富,然公计愈贫,二者交争,则分文不名。”
《史记·平准书》:“商贾以币之变,多积货逐利,民分文不名。”
我现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