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6:09:4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01:30
成语“忐忑不宁”由“忐忑”和“不宁”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心中忐忑不安,形容人在某种情况下感到不安、慌乱、心神不定。它通常用来描述一种因不确定性或担忧而产生的焦虑情绪。
“忐忑”一词本身可追溯到《左传》,形容心中忐忑不安的状态。“不宁”意思是心情不安宁。这个成语的结合,可以理解为古代文人对心情不安的细致刻画,反映了人们在面对未知或重大事情时的普遍心理状态。
“忐忑不宁”常用于文学作品、新闻报道、日常对话等多种场合。比如,在小说中,角色面临重大选择前的心理描写时,常用此成语;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等待重要消息(如考试结果、面试反馈等)时,亦会表达自己“忐忑不宁”的心情。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忐忑不宁的情感往往与道德责任、个人期望和社会压力密切相关。现代社会中,尤其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许多人都经历过这种心理状态,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忐忑不宁”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关键时刻的焦虑与不安,仿佛每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这种情感的共鸣使得这个成语在表达人们的内心感受时显得格外生动。
在我准备大学入学考试时,心中充满了忐忑不宁,无法集中精力复*。我常常想象如果失败会带来的后果,最终在日复一日的焦虑中度过了那段时光。
在一个秋天的傍晚,树叶在风中轻轻摇曳,月光洒在小路上。我站在窗前,心中忐忑不宁,思绪如潮水般涌来,仿佛每一个选择都在提醒我,未来充满了未知的挑战。
在英语中,类似表达可能是“anxiety”或“nervousness”。然而,中文的“忐忑不宁”更具诗意和情感深度,能够更细腻地传达内心的不安和焦虑。
通过对“忐忑不宁”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不仅是一个描述情绪的成语,更是对人类心理的一种深刻洞察。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帮助我们更有效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状态。
两道听了这话,心里忐忑不定。
《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苏轼心中忐忑不宁,不知王安石有何高见。”
《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秦重心中忐忑不宁,只得勉强应承。”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杜少卿心中忐忑不宁,不知此事如何了结。”
《聊斋志异·聂小倩》:“生闻之,心中忐忑不宁,夜不能寐。”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宝玉心中忐忑不宁,不知如何是好。”
景色确是美丽非凡,但人们却无心观赏,而且有些~,因为已经进入彝族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