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3:51:1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57:12
“漏网之鱼”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捕捉鱼类时,某些鱼逃出了渔网。引申含义是指在某项活动中遗漏了某些重要的部分或对象,通常用于形容在抓捕或审查过程中未被捕获或检查到的人或事物。
“漏网之鱼”源于古代渔业活动,描述了捕捉鱼类时难免会有一些鱼逃脱的现象。该成语的具体出处并不明确,但在古代文献中常常会提到捕捉和遗漏的相关内容。作为一个形象的比喻,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用以描绘遗漏或逃避的情况。
该成语可以在多个场景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漏网之鱼的概念可以应用于多种领域,如法律、教育、管理等。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传播的迅速和广泛,漏网之鱼的现象也更加普遍,提醒人们在工作与生活中要更加细致和全面。
“漏网之鱼”常常带有一丝遗憾和警觉的情感,提醒人们在处理事务时要提高警惕,避免疏漏。这种情感反映了对细节的重视以及对潜在风险的关注。
在我个人的学经历中,曾因为粗心大意而在考试中留下了漏网之鱼,导致分数不理想。这让我意识到在学和生活中,细致入微是多么重要,之后我在复*时总是会详细检查,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在某个故事中,渔夫在海边撒下渔网,捕捉了许多鱼,但最终发现有一条特别大的鱼逃脱了。渔夫感慨:“这就是漏网之鱼,它的逃脱让我明白,人生中总会有些东西是我们无法掌控的。”
在英语中,“漏网之鱼”可以与“a fish that got away”相比较,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意思相近,都是指未能抓住的机会或对象。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也存在,通常用来警示人们注重细节和全面性。
通过对“漏网之鱼”的学,我对这个成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性,也能提醒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警惕,关注细节,避免遗漏。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我更加注重用词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网漏于吞舟之鱼。
《资治通鉴·唐纪·宪宗元和十一年》:“李愬夜袭蔡州,擒吴元济,其党多漏网。”
《后汉书·袁绍传》:“绍既败,其众多散,或为盗贼,或为漏网之鱼。”
《汉书·王莽传》:“莽既灭,其党与多漏网者。”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春秋时期,晋襄公打败秦国,俘虏秦将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晋襄公听信母后冤仇宜解不宜结的教诲,放了三人。大将先轸及阳处父立刻带兵去追赶。孟明视三人早就跑到了黄河边,跳进打鱼的小船逃走,成为晋国的漏网之鱼
他两个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似漏网之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