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1:06:2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57:15
“漏尽锺鸣”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指水漏完了,钟声才会响起。它通常用来比喻事情的结束或某种状态的消失,意味着一段时间或经历的结束,常常带有一种不可逆转的意味。
“漏尽锺鸣”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中通过描写琵琶的音色和演奏的场景,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无常。这个成语表现了生活中某些事情的结束和对过去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漏尽锺鸣”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漏尽锺鸣”在**文化中,尤其是在古代诗词中,常常用来表达对过往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思考。它反映了人们对时间流逝的哲学思考,尤其是在面对变化和结束时的感慨。在现代社会中,尽管生活节奏加快,但对时间的感悟和珍惜依然是人们普遍的情感。
这句成语常常让我联想到青春的易逝和时间的无情。每当经历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后,难免会有“漏尽锺鸣”的感慨,提醒自己珍惜眼前的每一刻。这种情感也促使我在生活中更加注重当下的体验,而非单纯追逐未来的目标。
在我的生活中,每当结束一个重要的阶段,比如毕业或工作调动,我都会用“漏尽锺鸣”来描述这种心情。它帮助我更好地总结过去,接受变迁,同时也给我勇气去迎接新的挑战。
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我写下了以下几句诗:
落叶随风逐水流,
漏尽锺鸣声渐愁。
过往如烟皆已去,
唯留回忆在心头。
通过这种方式,我尝试将“漏尽锺鸣”融入到表达对时间和生活感慨的诗句中,展现出它的表现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ime flies”或“Time waits for no one”,这些表达同样传达了时间流逝的主题,但通常没有“漏尽锺鸣”所包含的那种对结束的深刻感慨和文化反思。
通过对“漏尽锺鸣”的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时间的描述,更是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珍惜每一个当下,同时也鼓励我们在面对结束时要有勇气去接受变化。这种思考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传达情感。
《全唐诗·白居易〈长恨歌〉》:“漏尽锺鸣,夜如何其?夜未央。”
《宋史·礼志十五》:“漏尽锺鸣,群臣趋出。”
《太平广记》卷二百八十六引《异闻录·张生》:“漏尽锺鸣,犹未寝息。”
《文选·陆机〈叹逝赋〉》:“漏尽锺鸣,白日西匿。”
《晋书·天文志上》:“漏尽锺鸣,夜分将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