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4:44:0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44:28
“清谈高论”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清晰的谈话和高深的论述。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内容空洞、没有实际意义的高谈阔论,或者是指那些过于学术化、脱离实际的讨论。
“清谈高论”最早出现在《南史·王僧达传》中,其中提到“清谈高论,良士之所不能”,反映了对空洞高谈的批评。它的形成与**古代士人的文化背景有关,士人常常追求理想和学问,但有时却脱离了现实,导致他们的讨论缺乏实际意义。
在**古代,士人文化强调对话和辩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实际问题与解决方案。因此,“清谈高论”在现代社会中常常被用来批评那些脱离实际的学术讨论,呼吁务实的态度。
“清谈高论”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失望或无奈,尤其是在追求实效的环境中,空洞的讨论让人觉得时间被浪费,缺乏实际意义。它提醒我们在交流时,需关注内容的实质和可行性,而不是仅仅追求表面的华丽。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曾遇到一些讨论会,参与者大多在进行“清谈高论”,讨论的主题虽然高大上,但缺乏针对性和解决方案。这样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更务实的讨论,而不是空洞的理论。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运用:
月下清谈高论久,
繁星点点映心愁。
若问世间真与假,
愿随风去寻常流。
这首诗表达了对空谈的无奈与对实际生活的渴望。
在英文中,可以用“empty talk”或“high-sounding phrases”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这些表达同样强调了讨论的空洞与缺乏实质内容,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用法和语境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清谈高论”的深入分析,我意识到这一成语不仅是对空谈的批评,也反映了人们对实际问题的关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成语能够帮助我更好地把握交流的方向,避免无效的讨论,促进更加务实的沟通。
孔公绪清谈高论,噓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
《北史·李浑传》:“浑字季初,少聪敏,涉猎群书,有名于时。与兄繪、族兄灵,均有时誉。”
《梁书·王僧孺传》:“僧孺幼聪慧,六岁能属文,既长好学。家贫,常佣书以养母,所写既毕,讽诵亦通。”
《南史·张绪传》:“绪少知名,清谈高论,州里称之。”
《世说新语·文学》:“支道林、许掾诸人共在会稽王斋头。支为法师,许为都讲。支通一义,四坐莫不厌心。许送一难,众人莫不抃舞。但共嗟咏二家之美,不辩其理之所在。”
《晋书·王衍传》:“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兼声名藉甚,倾动当世。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矣。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慕放效。选举登朝,皆以为称首。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
孔公绪徒~,吹枯嘘生,并无甚么韬略,足为公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