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3:38:4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46:53
成语“束手待毙”字面意思是双手被束缚,等待死亡。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面对困境或危险时,无法自救,处于被动等待的状态。强调一种无能为力的绝望感。
“束手待毙”最早出现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原文为“今者束手待毙,何敢言此”。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士兵在绝境时的无奈。它的形成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沉重感慨,也体现了对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反思。
在文学作品中,“束手待毙”常用来描述人物在面临绝境时的无助和绝望。在日常对话中,可能用于形容某人对困境的无能为力,或在职场中形容对某个不利局面的接受。在演讲中,它可以用来警示听众面对困境时应采取积极的态度,而不是消极等待。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忍耐和接受命运的无奈常常被视为一种美德。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强调积极主动的态度。“束手待毙”在现代社会中被视为一种消极的表现,鼓励人们在困境中要勇于改变现状。
“束手待毙”带给我的情感反应是深深的无奈和绝望。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常常让我想起这个成语,提醒自己不要陷入被动的状态,而是要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曾经有过一段时间面对繁重的任务感到无能为力,几乎选择了“束手待毙”。但我意识到这样的态度毫无意义,最终通过制定计划和寻求帮助,顺利克服了困难。
在一次诗歌创作中,我尝试融入“束手待毙”:
风雨如晦,夜色沉沉,
手足无措,心中惶恐。
前路茫茫,唯有等待,
束手待毙,岂能长久?
这里通过描绘困境,表达了对积极应对的渴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waiting for the inevitable”,意指被动等待必然发生的结果。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也会有对应的表达,但其使用场景和语境可能会有所不同。
通过对“束手待毙”的学*,我体会到了面对困境时,积极态度的重要性。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加注重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成语提醒我们,永远不要放弃努力,面对挑战时要勇敢迎接。
予顷修《靖康实录》,窃痛一时之祸,以堂堂大邦,中外之兵数十万,曾不能北向发一矢、获一胡,端坐都城,束手就毙。
《宋史·岳飞传》:“岳飞被秦桧陷害,乃束手待毙,被害于风波亭。”
《资治通鉴·唐纪》:“李敬业兵败,乃束手待毙,为武则天所杀。”
《后汉书·袁绍传》:“绍兵败,乃束手待毙,为曹操所擒。”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兵败,乃束手待毙,自刎于乌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将伐郑,郑人惧,乃束手待毙。”
兵临城下,将至壕边,岂可~!(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