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1:48:0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46:55
成语“束手旁观”由“束手”和“旁观”两部分组成。“束手”意指将手束缚住,不参与行动;“旁观”则指在旁边观看而不参与。整体上它的字面意思为不参与某件事情,仅仅在旁边观看。引申义是指在他人发生**或冲突时,自己不采取行动或态度,任由事情发展。
“束手旁观”最早可追溯到《左传》中的“楚国之事,今我不敢言,唯恐我束手旁观”。这个成语的出现反映了古人对不参与的反思和批判,强调了在重大中应有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束手旁观”常用于描述在危机、争论或冲突中,某人选择不出面处理或介入的情况。它适用于文学作品中,描绘人物的冷漠态度;在日常对话中,用于批评某人对他人困境的漠视;在演讲中,强调积极参与的重要性。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和对社会责任的重视,“束手旁观”常被视为一种消极和不负责任的态度。在现代社会,面对社会问题和不公,选择不参与的行为受到更多批评,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束手旁观”常带给人一种无奈和失落的情感,反映出对他人困境的无能为力或冷漠。它也引发人们对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的思考,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在我生活中,曾经目睹一位同学在考试时遇到困难,而周围的同学选择了束手旁观,没有给予帮助。这让我意识到,在关键时刻,积极帮助他人是多么重要,避免成为一个冷漠的旁观者。
在一个小故事中: 在一个小镇上,村民们面临着干旱的困境。虽然每个人都在抱怨,但只有年轻的阿明决定行动。他不愿意束手旁观,积极组织村民们一起挖掘水井,最终解决了问题。通过他的努力,村民们意识到团结和行动的重要性。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stand by and watch”,它同样意味着旁观而不参与。不同文化中,对于这种态度的评判可能有所不同,在某些文化中,旁观可能被视为一种智慧的选择,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被视为缺乏责任感。
“束手旁观”提醒我在生活中要保持警觉,面对困境时不要选择沉默和回避。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帮助我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也促使我在写作和交流中更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态度。
咱们不得束手旁观,睁着眼叫他陷于不义。
《宋史·岳飞传》:“飞曰:‘吾闻韩世忠勇猛,今观其将,皆束手旁观,无能为也。’”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李晟曰:‘吾闻李怀光勇猛,今观其将,皆束手旁观,无能为也。’”
《后汉书·袁绍传》:“绍曰:‘吾闻曹操智计,今观其将,皆束手旁观,无能为也。’”
《史记·项羽本纪》:“项梁曰:‘吾闻沛公宽大有名,今观其将,皆束手旁观,无能为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使荀息以车百乘逆公子重耳于蒲,重耳辞不受,荀息曰:‘君命也,臣不敢束手旁观。’”
梅因吐血而死。现在年轻的枚少爷又在吐血……又是一个悲剧,他们仍然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