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7:38:2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48:04
成语“十之**”字面意思是“十个里面有八个或九个”,即大部分、大多数之意。它用来形容事情的可能性、结果、情况等,表示某种情形几乎是肯定的,具有较高的概率。
成语“十之”最早见于《汉书·王莽传》,原文为“十之,必有其一”。这个成语的形成与古代的计数方式有关,十为一个完整的单位,**则代表大多数,反映了古人对事物概率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该成语可以广泛应用于不同语境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成语往往承载着传统与智慧。“十之”反映了**人对概率和结果的重视。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和数据分析的发展,成语的使用依然适用,尤其在讨论风险、预测时,仍具有重要的表达价值。
“十之**”给人一种积极的情感反应,通常表示对结果的乐观态度。它在表达信心和期望时,能够增强说话者的立场,让人感受到希望和可能性。
在我生活中,曾经在一次团队项目中,我们团员对项目成功的信心很高,大家都认为结果十之**会如预期那样顺利进行,最终结果也确实如此。这让我意识到,积极的预期能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春风十之暖,花开处处映晴川。” 这里通过“十之”,表达春天的温暖几乎是必然的,同时也传达了自然的美好。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nine times out of ten”,同样用于描述大多数情况下发生的事情。不同的是,英语表达更偏向于数字化,强调具体的概率,而中文则更多地体现一种文化*惯和语言的灵活性。
通过对成语“十之*”的学,我更加理解了概率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在日常交流中能够更精准地表达对事情的预期和信心。它在语言学*中增添了趣味性,提升了我的表达能力。
《资治通鉴·唐纪》:“十之八九,皆为贼所败。”
《后汉书·袁绍传》:“十之八九,皆为绍所败。”
《汉书·王莽传》:“十之八九,皆为莽所败。”
《史记·项羽本纪》:“十之八九,非人力也。”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十之八九,其能免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