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9:11:1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21:13
“天涯海角”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天的尽头”和“海的角落”,用以形容遥远的地方或极为偏僻的地域。基本含义上,它通常用来表达一种深远的距离感,或指人们在情感上、地域上分离的状态。
“天涯海角”来源于**古代诗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庄子》一书中的相关表述,后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也有所提及。它反映了古代人对世界的理解与向往,表达了人们对遥远地点的想象和向往。
“天涯海角”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天涯海角象征着一种对距离和离别的感慨,常在情诗中出现,反映了人们对爱与思念的深切体悟。现代社会中,随着交通与通讯的发展,尽管物理距离缩短,但情感上的距离仍然存在,因此该成语依然适用。
“天涯海角”带给我一种孤独与思念的情感联想,常让我想起与亲人朋友的分离时刻。它也激发了我对人与人之间情感连接的思考,尽管地理上相隔遥远,但情感的纽带可以跨越空间的限制。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一段时间留学海外,家乡的亲朋好友都在天涯海角之外。这段经历让我更加理解了这个成语的深意,常常在写信或视频通话时提到它,表达我对他们的思念之情。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将“天涯海角”融入其中:
思君如满月,天涯海角共此时。
月明点滴窗前影,愿隔千里共此生。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far and wide”(四面八方)或“at the ends of the earth”(在地球的尽头),虽然它们的使用场景和语感略有不同,但都传达了距离的概念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通过对“天涯海角”的学,我深刻理解了它在表达情感、距离和思念方面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文化与情感的载体,让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更加丰富和细腻。
今之远宦及远服贾者,皆曰天涯海角。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那宝玉在梦中欢喜,想道:‘这个去处有趣,我就在这里过一生,纵然失了家也愿意,强如天天被父母师傅打去。’正胡思之间,忽听山后有人作歌曰:‘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宝玉听了是女子的声音。歌音未息,早见那边走出一个人来,蹁跹袅娜,端的与人不同。”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苏东坡学士,尝自谓平生有三不如人,谓着棋、吃酒、唱曲也。然虽如此,在翰林时,常有同僚相邀对弈,东坡不肯,人皆以为傲。东坡曰:‘吾岂真不能棋?但恐一旦着迷,废了正事耳。’又尝与人对饮,酒至半酣,东坡曰:‘吾醉欲眠,君且去。’人皆笑其狂。东坡曰:‘吾岂真不能饮?但恐一旦沉醉,误了国家大事耳。’又尝与人对曲,曲未终,东坡曰:‘吾倦欲眠,君且去。’人皆笑其懒。东坡曰:‘吾岂真不能曲?但恐一旦沉溺,误了国家大事耳。’由是观之,东坡非不能也,盖不欲耳。”
宋·柳永《望海潮》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唐·王勃《滕王阁序》:“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南史·夷貊传上·林邑国》:“其大石头,色黑如漆,置之於路,名曰‘天涯石’。”
唐朝时期,韩愈从小失去父母,靠兄长韩会一家带大,他勤奋学习终于考取了进士,直到40岁才正式被任命为校书郎,定居长安。他想接嫂子及侄儿十二郎来长安居住,可惜他们中途去世。韩愈作《祭十二郎文》倾诉他们骨肉相隔天涯海角的痛苦之情
我们俱系~之人,今幸得贤主人相邀一聚,也是三生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