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5:16:1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31:18
“持疑不决”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保持疑惑而无法做出决定”。它描述了一个人在面对选择或问题时,内心充满疑虑,无法做出明确的判断和决策。
“持疑不决”并没有特定的历史典故来源,而是由“持疑”和“不决”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持疑”意指保持疑虑、怀疑的态度;“不决”则表示无法下定论或做出决策。这个成语的形成反映了人们在面临困惑或选择时的心理状态。
“持疑不决”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决策常常被视为智慧的体现,而“持疑不决”则反映了人们在复杂环境中的不安与迷茫。在现代社会,面对信息过载和复杂选择,许多人常常表现出“持疑不决”的状态,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生活的压力和焦虑。
“持疑不决”带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焦虑和不安。当面临重大选择时,这种状态可能让人感到无助和困惑,影响决策的效率和质量。它引发的联想包括挣扎、犹豫和内心的挣扎。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在选择大学专业时感到“持疑不决”。我对不同专业的前景和自身兴趣感到困惑,最终通过与老师和学长的交流,逐渐明确了自己的方向。这段经历让我体会到,面对选择时积极寻求意见和建议是克服“持疑不决”的有效方法。
在一篇短诗中,我尝试运用“持疑不决”:
在选择的十字路口,
心中疑云密布如霜,
面对未知的未来,
我持疑不决,踌躇彷徨。
在英文中,与“持疑不决”相似的表达是“indecisive”,意指缺乏决断力。其他语言中,如法语的“hésitant”,也有类似的含义,反映了不同文化中对决策困难的共鸣。
通过对“持疑不决”这个成语的学,我认识到它不仅仅是一个描述心理状态的词汇,也反映了人类在面对选择时的复杂情感。理解这一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帮助我更精准地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情感状态,也能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更好地表达出这种状态。
善密谓崇礼曰:‘高氏戎车犯顺,致令主上播越……不如早归诚款,虽未足以表奇节,庶获全首领。’而崇礼犹持疑不决。
《明史·张居正传》:“居正持疑不决,或谓之曰:‘公若不决,恐失时矣。’”
《宋史·岳飞传》:“飞持疑不决,或劝之曰:‘公若不决,恐失机宜。’”
《资治通鉴·汉纪》:“袁绍持疑不决,众议纷纭,莫知所从。”
《后汉书·袁绍传》:“绍持疑不决,乃叹曰:‘吾欲行仁义之事,而天下已乱,不可得也。’”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持疑不决,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众人持疑不定,六郎亦闷闷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