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5:37:3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53:51
“援笔而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拿起笔来就能写成。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写作时思路畅通、灵感涌现,能够迅速完成作品,通常用来赞美一个人的写作才能或创作效率。
“援笔而就”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题黄州快哉亭》,其中提到“我辈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在这里,苏轼表达了创作时的自信与从容。成语中的“援笔”强调了主动拿起笔进行创作的姿态,而“而就”则表示完成的过程。
“援笔而就”常用于文学作品、学术讨论、日常交流等多种场合。在文学作品中,它可以用来形容作家的创作状态;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赞美朋友的写作能力;在演讲中,可以用作鼓励听众积极创作的用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写作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才能和修养。成语“援笔而就”反映了对文学创作的重视。在现代社会,它依然适用于描述高效率的创作状态,尤其在信息时代,许多创作者追求快速产生内容,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
“援笔而就”给人一种畅快、自由的感觉,仿佛创作的过程是轻松愉快的。它也激励人们追求灵感,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具有积极向上的情感色彩。
在我的写作过程中,有时灵感突然涌现,使我能够迅速完成一篇文章或一首诗。这让我体会到“援笔而就”的乐趣,尤其在创作的瞬间,仿佛时间都静止了,只有我和我的文字。
在一个秋天的午后,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我的书桌上,我静坐下来,思绪如潮水般涌来,援笔而就,纸上便流淌出一段段动人的文字,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
在英语中,“to write off the cuff”可以与“援笔而就”相比较,都是指在没有太多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写作或表达思想。然而,中文成语更强调的是灵感的突然涌现和高效的创作,而英语表达则更多地侧重于随意和即兴。
通过对“援笔而就”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写作能力的赞美,更是对创作灵感和效率的追求。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过程中,它提醒我保持开放的心态,抓住灵感,以便在需要时能够迅速表达自己的想法。
时议草赦令,咸推承庆,召使为之,无桡色误辞,援笔而就,众叹其壮。
我想求诗求字的,还容易打发,唯有索画一事,最难应酬。须要逐笔图写出来,不是可以倚马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