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6:19:4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53:50
成语“援笔立成”的字面意思是“用笔一写就成”,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写作时,灵感泉涌,能够顺利而迅速地完成作品。通常指写作技巧娴熟,能够轻松地将想法转化为文字。
“援笔立成”源自古代文人的写作过程,体现了文人对写作能力的自信和熟练程度。该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可以理解为对文人灵感和写作技巧的赞美。文人们常在特定的环境中,如书院、雅集等,展现他们的才华,因而这一成语也反映了古代文人文化的特点。
“援笔立成”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较为广泛: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援笔立成”在古代文人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文人追求写作艺术的精神。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然适用于各种写作场景,激励人们追求写作的灵感和流畅性,尤其是在创意写作、学术论文写作等领域。
“援笔立成”带给我的感受是对创作过程的美好向往和对灵感的渴望。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创作时沉浸其中、忘却时间的瞬间,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写作态度。
在我的写作经历中,有几次灵感突然涌现的时刻,确实让我感受到“援笔立成”的状态。在一次文学创作比赛中,我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一篇文章,正是因为那时的灵感让我如鱼得水,字句流畅。
在寒风凛冽的冬夜,我坐在桌前,手握笔杆,思绪如潮水般涌来,仿佛时间都为我停滞,援笔立成,字里行间流淌着我对生活的感悟。
在英语中,可以用“writing flows effortlessly”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写作时的流畅和自然。这种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强调了创作时灵感的重要性,但具体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通过对成语“援笔立成”的全面学习,我认识到它不仅是对写作技巧的赞美,更反映了人们对创作过程中灵感的渴求。在我的语言学习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重视灵感的重要性,同时激励我在写作时追求一种自然流畅的状态。
思道援笔立成,文无加点,神举嘉而宥之。
《明史·文苑传一·宋濂》:“宋濂字景濂,其先金华之潜溪人,至濂乃迁浦江。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从吴莱学。既而东阳许元以理学授学者,濂又从之游,元大器之。元授徒至千人,穷经著书,至老不倦。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
《宋史·文苑传三·宋白》:“宋白字太素,大名人。年十二,善属文,不栉进士陈岘与乡里时彦会饮,酒酣,各请赋诗,白援笔立成,一座嗟伏。”
《新唐书·文艺传中·王勃》:“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旧唐书·韦陟传》:“常以五采笺为书记,使侍妾主之,以裁答,受意而已,皆有楷法,陟唯署名,自谓所书陟字,若五朵云,时人慕之,号郇公五云体。陟于家见兄,弟如对严君,事嫂甚谨,四方赠遗,必先输之而后致其私。开元中,居父丧,诏起为太常少卿。陟叹曰:‘堂而皇之,不亦名乎!’朝廷知而寝之。服阕,久之,授吏部侍郎。陟选制,援笔立成,文翰之美,冠绝当时。”
《南史·齐高帝诸子传下·武陵昭王晔》:“晔少时,夜召文学奏觞赋诗,晔援笔立成。”
李太白一斗百篇,~;杜子美改罢长吟,一字不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