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1:10:4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26:23
“弄虚作假”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玩弄虚假和欺骗”。它的基本含义是指故意制造虚假信息或伪造事实,以达到某种目的,通常带有欺骗的意味。
“弄虚作假”最早见于明代小说和戏曲中,常用于描述在权力、财富或名声等方面的欺诈行为。虽然具体的出处可能难以追溯,但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关于诚信与道德的讨论,表现出对虚假行为的谴责。
该成语在多种语境下都能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诚信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品质。弄虚作假不仅被法律禁止,也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弄虚作假的行为更加容易被揭露,因此其影响和后果也变得更加严重。
“弄虚作假”常常带有负面的情感联想,令人感到愤怒和失望。这一成语使人联想到诚信的缺失,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朋友为了在考试中获得更好的成绩,选择了抄袭他人的答案。虽然他当时得到了高分,但最终被老师发现,结果不仅失去了信任,还受到惩罚。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弄虚作假”的后果。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月下独行影随身,
弄虚作假心难宁。
诚心待人方可得,
虚假欺瞒终不成。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to falsify(伪造)”或“to deceive(欺骗)”,这些词汇具有相似的含义,强调了对真相的扭曲和对他人的欺骗。在不同文化中,诚信和虚假行为的评判标准各有不同,但对弄虚作假的普遍谴责是相似的。
通过对“弄虚作假”的全面分析,我认识到这一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更加关注个人及社会的诚信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诚信,不弄虚作假,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在执行生产计划的全部过程中,也应该实事求是,力戒浮夸和弄虚作假。
《资治通鉴·唐纪·宪宗元和十五年》:“上曰:‘吾闻之,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上曰:‘君之所以不以言举人者,恐其言之不实也;之所以不以人废言者,恐其言之有实也。今君之所举,皆弄虚作假,非有实也。’”
《后汉书·王允传》:“允曰:‘吾闻之,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允曰:‘君之所以不以言举人者,恐其言之不实也;之所以不以人废言者,恐其言之有实也。今君之所举,皆弄虚作假,非有实也。’”
《汉书·王莽传》:“莽既篡位,欲以新室代汉,乃更作铜匮,藏于高庙,以备非常。又作金匮,藏于宗庙,以备不虞。又作银匮,藏于太庙,以备不测。又作铁匮,藏于祖庙,以备不测。又作铜匮,藏于高庙,以备非常。皆弄虚作假,非有实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吾闻之,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虞卿曰:‘君之所以不以言举人者,恐其言之不实也;之所以不以人废言者,恐其言之有实也。今君之所举,皆弄虚作假,非有实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使荀息请师于秦,秦伯许之,乃使荀息将中军,以伐郑。郑人惧,乃使公子归生如晋,请成。晋侯许之,归生归,郑人乃以归生为不忠,杀之。”
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实事求是,不该弄虚作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