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39:3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26:35
“弊衣箪食”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穿着破旧的衣服,吃着简陋的饮食”。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生活贫困、条件艰苦,通常用来描述那些清贫但仍然保持高尚品德的人。
该成语源自《论语·卫灵公》中的一句话:“弊衣而食,箪食而羹。”这句话用来描述孔子及其弟子在艰苦环境中仍然坚持教育和道德理想的情景,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志存高远”的价值观。
“弊衣箪食”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在**文化中,勤俭节约、崇尚理想和精神追求一直是重要的价值观。“弊衣箪食”不仅反映了传统伦理,还提醒现代人珍惜当下的生活条件,追求内心的满足与理想的坚持。在现代社会,虽然物质生活丰富,但这一成语仍然具有警醒作用,鼓励人们不忘艰苦奋斗的精神。
“弊衣箪食”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尊敬和敬仰。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坚持理想、奉献自我的人,激励我在面对困难时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
在一次志愿活动中,我看到一位老人在寒风中为流浪动物提供食物,他身穿旧衣,面容憔悴,但眼神中却透着坚定。这让我想到了“弊衣箪食”,我也希望能像他一样,在生活中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人。
在夜深人静的街头,月光洒在他那弊衣之上,映衬出他那清瘦的身影。他默默走过,手中提着一只箪,里面是他为街边流浪狗准备的食物。虽身处困境,却不忘温暖他人,正是这份坚守,让他在这繁华的城市中显得格外耀眼。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living hand to mouth”,意指生活困苦,难以维持生计。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对清贫生活状态的理解和对奋斗精神的认可。
通过对“弊衣箪食”的学,我更加明白了在生活中坚持理想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还让我在面对挑战时,能够更加理智地思考、勇于坚持。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体现在激励、提醒和传递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其沉默孤微者,亦笃志于章句,以先王之道,饰腐儒之姿,达则不过侍讲训胄,穷则终于弊衣箪食。
《清史稿·隐逸传·黄宗羲》:“弊衣箪食,以养其亲。”
《明史·隐逸传·杨慎》:“弊衣箪食,不以物累其心。”
《宋史·隐逸传上·陈抟》:“弊衣箪食,以自适其志。”
《晋书·隐逸传·陶潜》:“弊衣箪食,以终其身。”
《后汉书·王符传》:“弊衣箪食,不改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