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5:32:3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55:19
“眉睫之祸”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在眉毛和眼睫毛之间的祸患”。它形容眼前近在咫尺的灾祸或危险,强调危险的紧迫性和近距离,表示我们常常忽视身边潜在的危机。
“眉睫之祸”出自《左传》,原文为“君子之于国也,近之于阴,不可以不察之;小人之于国也,近之于阴,不可以不察之。”此处的“阴”指的是潜在的危险,强调君子应当警惕身边的隐患。成语通过形象化的方式提醒人们关注身边的威胁。
在文学作品中,该成语可用来描述某个角色面临突如其来的危机。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以用它来警示他人注意身边的危险。在演讲中,演讲者可以引用此成语来强调要时刻保持警惕,防范可能的风险。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眉睫之祸”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了对潜在危险的警惕,反映了古代人对生存环境的重视。在现代社会,尽管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依然需要保持警觉,及时应对各种风险。
该成语带给人一种紧迫感和警惕性,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潜在风险,比如工作中的失误、生活中的意外等。它促使人们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安全与警觉。
在我的工作中,我曾经因为忽视了一个小细节而导致了项目的延误,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眉睫之祸”的真实含义。以后我在做事时更加注意身边的小问题,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在一首诗中:
在繁华背后潜伏着,
眉睫之祸静悄然。
灯下影子悄然动,
小心翼翼步步行。
这段诗句通过描绘隐秘的危险,传达了对生活中潜在风险的警惕。
在英语中,可以用“imminent danger”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即将到来的危险。不同文化对危机的认知和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对身边潜在危险的关注。
通过对“眉睫之祸”的学习,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生活的警示。它提醒我在生活和工作中要时刻保持警觉,关注细节,以防止潜在风险的发生。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该成语的使用能够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警示效果。
不去眉睫之祸,而慕贲、育之死。
《后汉书·袁绍传》:“眉睫之祸,祸在旦夕。”
《汉书·王莽传上》:“眉睫之祸,不可不防。”
《史记·项羽本纪》:“眉睫之祸,旦暮且至。”
《战国策·齐策一》:“夫眉睫之祸,非一日之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眉睫之祸,不可不察也。”
我们必须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