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4:21:1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09:18
成语“矫情饰貌”由“矫情”和“饰貌”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指做作地装扮自己,表现出一种不真实的情感或态度。基本含义是形容人为了迎合他人或者表现自己而故意做作,给人一种虚伪的感觉。
“矫情饰貌”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来源,但“矫情”一词在古代文学中常用于形容做作的情感或态度。“饰貌”则强调外在的装饰和表象。这个成语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真实与虚伪、内在与外在的深刻思考。
“矫情饰貌”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社交媒体盛行的背景下,“矫情饰貌”的现象愈发普遍。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展示理想化的自我,常常掩盖内心真实的情感。这一成语提醒人们关注内心的真实感受,而不是仅仅追求外在的表现。
“矫情饰貌”让我联想到那些在社交场合中努力迎合他人的人,他们往往因为无法真实表达自己而感到孤独。这种虚伪的行为不仅让人失去真实的自我,也让人际关系变得疏离。
在日常生活中,我遇到过一些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得非常做作的人。他们为了吸引注意,常常故意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情感,给人一种距离感。使用“矫情饰貌”这个成语让我更加清晰地表达这种观察。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矫情饰貌”:
夜幕低垂灯影摇,
人群熙攘笑声高。
内心孤独难相诉,
矫情饰貌皆可讨。
在西方文化中,有类似“putting on a front”或“putting on a show”的表达,意指为了迎合他人而表现出不真实的自我。这些表达在语义上与“矫情饰貌”相似,反映了对虚伪行为的批判。
“矫情饰貌”这一成语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人际交往中的真实与虚伪。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非常重要,提醒我在沟通时要保持真实,不被外在的压力所左右。通过这个成语,我也意识到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情感才是建立深厚人际关系的基础。
夫令色巧言,矫情饰貌,邀眄睐之利,射咳唾之私,此盖苟进之常也。
《宋史·吕惠卿传》:“惠卿矫情饰貌,以求进用。”
《旧唐书·李林甫传》:“林甫矫情饰貌,以结主心。”
《南史·萧子显传》:“子显矫情饰貌,以图高位。”
《晋书·王衍传》:“衍矫情饰貌,以取名誉。”
《后汉书·王允传》:“允矫情饰貌,好尚虚荣。”
于是~,肆厥奸回,故得献后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