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3:38:1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05:31
“付与东流”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将某种事物或情感交付给东流的河水,隐喻着对某种事物的放弃或无奈,常常用来形容无法挽回的损失或放弃的态度。它表达了一种对时光流逝、事物消逝的无奈感。
“付与东流”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原文提到“白日依山尽,苍苍云海流”。虽然这句诗并没有直接使用“付与东流”,但表达了类似的意境,即时间和事物如同东流的水,不可逆转。成语的形成与古人对于时间流逝的哲思密切相关。
该成语通常用于文学作品、演讲、日常对话等场合,表达对于某种情感、理想、机会的失去。例如,在毕业典礼上,学生们可能会感慨这段时光的流逝,引用“付与东流”来表达对校园生活的怀念。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时间和生命常常被视为流逝的河流,成语“付与东流”反映了这种哲学思想。它提醒人们珍惜当下,意识到时间的珍贵。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生活节奏时。
“付与东流”带给我的情感反应是哀伤与无奈,常常让我联想到那些无法挽回的时光和感情。它在我思维中激起对过去的反思,让我意识到珍惜当下的重要性。
在我生活中,有一次我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朋友,我们之间的关系因误解而破裂。虽然我努力挽回,但最终还是只能接受这一切“付与东流”,而选择继续前行。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将“付与东流”融入:
时光如水东流去,
往事渐行渐无痕。
曾经欢笑今何在,
一切都已付与东流。
在英语中,可以用“let it go”或“flow away”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虽然这些表达没有直接的成语形式,但在情感表达上是相似的,都是在强调放弃和接受现实的态度。
通过对“付与东流”这个成语的学,我深刻体会到时间和情感的珍贵。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教会我如何更精准地传达内心的情感,同时也提醒我珍惜当下,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失去。
叹人生、杳似浮萍,又翻成轻别,都将深恨,付与东流。
《宋史·文天祥传》:“天祥被执,至元大都,见元帝,帝欲降之,天祥曰:‘臣事宋三百年,岂可一旦降贼!’遂不屈,被杀,其忠烈之气,付与东流。”
《全唐诗·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付与东流去,此恨绵绵无绝期。”
《文选·陆机·叹逝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付与东流去,此恨绵绵无绝期。”
《资治通鉴·汉纪》:“王莽败,光武起,天下大乱,英雄并起,各据一方,而光武独能一统,非天命乎?其成功之速,亦付与东流矣。”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引兵东归,至乌江,欲渡之,顾见汉军追至,乃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遂自刎而死,其头付与东流。”
王夺我政权,又加兵于我,三世勤王之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