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9:56:4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31:23
“奇耻大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奇怪的耻辱”与“重大的羞辱”。它用来形容一种极为严重、不可接受的羞辱或耻辱。通常用于表达对某种侮辱行为的强烈愤慨和不满。
“奇耻大辱”这一成语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在政治和军事的语境中使用较为频繁。它常用来形容国家或民族遭受重大灾难或屈辱的情况,例如在外敌入侵或内乱时,人民的感受和反应。
该成语通常在以下几种场景中使用:
在文化中,耻辱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概念,尤其在民族意识和集体记忆中占有重要地位。“奇耻大辱”常常与国民的自尊心相关联,尤其在经历重大历史后,反映了集体的愤慨和追求复兴的愿望。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仍然适用,尤其在讨论国家间关系时。
“奇耻大辱”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愤怒、悲痛和无奈。它联想到了历史上的屈辱和对未来的期望,常激励人们为正义和尊严而奋斗。
在个人生活中,曾经在讨论国家历史时提到“奇耻大辱”,引发了朋友们对于历史教训的深思。我们讨论了如何更好地理解历史,以避免重蹈覆辙。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奇耻大辱”:
风雨飘摇岁月长,
奇耻大辱铭心上。
不屈意志传万里,
重铸辉煌写辉煌。
在英语中,可以用“humiliation”或“national disgrace”来表达类似的情感,但通常缺乏“奇耻大辱”那种强烈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在其他文化中,如日本,也有类似的表达,如“屈辱”,但其具体含义和使用场合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奇耻大辱”的分析,可以看出它不仅是一个表达情感的成语,更是反映民族情感和历史记忆的重要符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深化对文化的理解和交流,增强表达的力量和感染力。
回忆当年的议和,不止丧权失利,实为独立国的奇耻大辱。
《明史·海瑞传》:“瑞以清廉著称,时人称为‘海青天’。后以弹劾权贵,被诬下狱,天下为之不平,以为奇耻大辱。”
《宋史·岳飞传》:“飞以忠义自许,每战必克,金人畏之,号为‘岳爷爷’。后以秦桧陷害,飞被诬谋反,下狱死,天下冤之,以为奇耻大辱。”
《资治通鉴·唐纪》:“上以李林甫为相,杨国忠为御史大夫,国忠恃宠骄横,上亦不能制,国忠乃诬奏林甫谋反,上信之,林甫遂贬为庶人,林甫死,国忠犹不释,上亦以为奇耻大辱。”
《后汉书·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上书乞归,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臣老病衰,常恐填沟壑,魂魄不归,以为奇耻大辱。’”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怒,以为奇耻大辱。”
科学家和文学家都遭到了~,有的因受迫害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