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4:09:2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00:39
成语“主辱臣死”的字面意思是“主人的耻辱就是臣子的死亡”,基本含义是指在主君受到侮辱或羞辱的情况下,忠诚的臣子宁死也不愿意背叛或让主君蒙羞。这体现了古代士人的忠诚和对主君的责任感。
“主辱臣死”出自《史记·赵氏孤儿》。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赵家被冤屈,赵武的后代赵武的嗣子为了替家族复仇,宁死不屈,体现了对主君的忠诚与责任。这个成语强调了在封建社会中忠臣对主君的忠诚,表现了士人所追求的道德理想。
该成语多用于描述忠臣孝子的情境,适合在历史文学作品、演讲、军事场合等中使用。例如,在一个讲述忠臣事迹的演讲中,演讲者可能会说:“如同古人所言,主辱臣死,这正是我们应当追求的忠诚与责任。”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忠臣义士的形象受到高度赞美,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忠诚被视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主辱臣死”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其适用性,尤其在强调团队精神和责任感的职场环境中。这一成语提醒人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保持忠诚和担当。
“主辱臣死”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激动与敬仰,联想到古代忠臣的悲壮与牺牲精神。这种情感反应也激励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和责任感。
在生活中,曾经遇到一位同事在公司面临危机时,为了保护团队的利益,他放弃了个人利益,展现了“主辱臣死”的精神。这让我深刻理解了忠诚和责任的重要性。
在一个古风小诗中,可以这样写:
忠臣何所惧,主辱意难忍。
一腔热血洒,誓与君共存。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是“loyalty to a cause or leader”,强调对事业或领导的忠诚。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对于忠诚和责任的重视在不同文化中均有体现。
通过对“主辱臣死”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忠诚与责任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古代士人的追求,也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更深刻地传达情感与价值观。
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李晟曰:‘主辱臣死,吾何面目以见陛下乎?’”
《后汉书·杨震传》:“震曰:‘主辱臣死,吾何面目以见天下乎?’”
《汉书·王莽传下》:“莽曰:‘主辱臣死,吾何面目以见汉家乎?’”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主辱臣死,吾何面目以见赵王乎?’”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臣闻之,主辱臣死。”
主忧臣辱,~,敢怀二心乎?(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四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