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16:3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31:38
成语“奇装异服”由“奇装”和“异服”两个部分组成。“奇装”指的是奇特的装束,通常指与众不同、引人注目的服装;“异服”则指不同于常规的服装。整体而言,“奇装异服”指的是穿着非常特殊或独特的服装,常用来形容打扮怪异、非主流的衣着风格。
“奇装异服”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来源,但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对于衣服的审美与个性化追求。在古代文学中,许多作品都描绘了各类奇特的服饰,展现了人物的个性、身份以及文化背景。这个成语的形成反映了人们对服饰的重视以及对个性表达的追求。
“奇装异服”常用于各种语境中,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时尚与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奇装异服”可以看作个性表达的一种方式。许多人通过独特的打扮来展示自我,挑战传统审美标准。这种现象在年轻人中尤为明显,体现了对个性的追求和对主流文化的反叛。
“奇装异服”让我联想到自由与创造力的表达,同时也带来了一种不被理解或包容的情感。它引发我对个性化和身份认同的思考,展现了每个人独特的一面。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参加过一场“复古主题派对”,大家都穿着奇装异服,展现不同年代的时尚。我选择了一套80年代的华丽服装,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不太会穿,但那次经历让我感受到个性表达的乐趣和自由。
在幽默的诗句中,我可以这样运用“奇装异服”:
街头风景如画卷,奇装异服舞翩跹。
五光十色人如织,个性张扬笑颜甜。
在西方文化中,与“奇装异服”类似的概念可以用“outlandish attire”来表达,指的是非常奇特、非传统的服装。在不同文化中,个性化的装扮往往被视为一种艺术表达,虽然接受程度各异,但都反映了社会对个体差异的包容度。
通过对“奇装异服”的学习,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仅是对服装的描述,更是对个体表达和文化多样性的赞美。在语言学习中,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提高我的表达能力,使我在交流时更具文化深度和情感共鸣。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明史·舆服志》:“奇装异服,禁之。”
《宋史·舆服志》:“奇装异服,非礼也。”
《旧唐书·舆服志》:“奇装异服,禁之。”
《南史·王僧辩传》:“僧辩衣冠奇异,时人谓之奇装异服。”
《后汉书·舆服志》:“奇装异服,非礼也。”
这真和女子非梳头不可的教育,“~”者要抓进警厅去办罪的政治一样离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