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7:38:4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35:43
“禽兽不如”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比禽兽还要不如”。其基本含义是指某人的行为非常卑劣、残忍,甚至不如动物,通常用来形容那些道德败坏、缺乏人性的人。
“禽兽不如”源自于对人类道德标准的评价,强调道德沦丧。具体的历史出处不详,但该成语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做出极端恶行的人,反映了古人对人性与兽性之间对比的思考。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中都有类似的表达,强调人应有的道德与良知。
该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道德败坏的人,适用于文学作品、日常对话以及演讲等场合。例如,在讨论社会不公时,可能会用到“禽兽不如”来形容某些施暴者或剥削者的行为。
在文化中,“禽兽不如”反映了对人性道德的重视。社会变化、道德滑坡的现象往往引发对这一成语的使用。在现代社会,尤其在涉及暴力、社会不公时,该成语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禽兽不如”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常常让人联想到愤怒与厌恶。它提醒我们要保持人性的底线,反映了对道德败坏现象的强烈反感。
在生活中,我曾遇到一则新闻,关于某些企业在环保问题上违规操作,导致环境严重污染。这让我想到“禽兽不如”,因为这些行为不仅伤害了自然,还影响了无数人的生活。
在一首关于社会正义的诗中,可以写道: “冷眼看世人,禽兽不如者满街行, 何时能见仁义在,归还人性本真情。”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worse than animals”,用来形容道德败坏的人。不同文化中对于人性与兽性的对比往往反映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
通过对“禽兽不如”的学,我认识到道德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是对个体行为的批判,也提醒我们要坚守良知和人性。在语言学中,理解这样的成语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情感和观点。
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
《晋书·王敦传》:“敦为人,禽兽不如。”
《后汉书·袁绍传》:“绍为人,禽兽不如。”
《汉书·王莽传下》:“莽为人,禽兽不如。”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笑曰:‘此人乃禽兽不如也。’”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禽兽之行,不可以人理待也。”
三国时期,魏国东平相阮籍才华出众,思维敏捷,深受文帝司马昭的喜爱。阮籍治郡,法令清晰简单,深受百姓的爱戴。一次听说一个人杀了他的母亲,他说杀父还说得过去,杀母怎么可以?杀父是禽兽的行为,杀母是连禽兽都不如
你干这种伤天害理的事,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