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33:4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07:23
成语“令不虚行”的字面意思为“命令不空洞地执行”,意指发出的指令或命令都是切实可行的,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其基本含义强调了执行力和实效性,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组织在实施计划时的严谨和高效。
“令不虚行”出自《汉书·王莽传》,原文提到“令不虚行”的背景是王莽在制定政策和发号施令时,要求令旨必须落到实处,不能空谈。此成语反映了古代对于政令执行力的重视,尤其是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
该成语通常用于正式场合,适合用于演讲、报告、政治评论等方面。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用于描绘一个角色的管理能力或执政风格。在日常对话中,可能用于评价某人的工作效率或决策能力。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执行力和实效性被视为领导者的重要品质。成语“令不虚行”体现了古代政治理想中对治理能力的追求。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适用,特别是在企业管理、团队协作等领域,强调了有效执行的重要性。
“令不虚行”给人一种严谨、负责的感觉,联想到高效的管理和良好的执行力。在表达中使用这个成语,可以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激励他人更好地完成工作。
在我的工作中,曾经历过一次项目管理的挑战。面对团队的低效执行,我引用“令不虚行”来激励团队,强调计划的重要性和落实的必要性。最终,通过明确目标和责任,项目顺利完成。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令不虚行”:
在风中扬帆,心向远方,
每一次指令,皆为方向。
令不虚行,踏浪前行,
追逐理想,永不彷徨。
在英语中,类似于“令不虚行”的表达可以是“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强调行动比言语更重要。这显示了不同文化中对实效性和执行力的共同重视。
通过对成语“令不虚行”的学*,我深刻理解到在任何工作和生活中,实际的行动和有效的执行都是成功的关键。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将计划付诸实践。
国不虚重,兵不虚胜,民不虚用,令不虎行。
《资治通鉴·唐纪》:“令不虚行,行必有效。”
《后汉书·班超传》:“令不虚行,行必有果。”
《汉书·王莽传》:“令不虚行,行必有实。”
《史记·李斯列传》:“令不虚行,行必有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令不虚行,行不虚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