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8:00:5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07:27
“令人发指”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让人感到愤怒到极点,以至于头发都竖起来。它通常用来形容人们对某些残酷行为或不公正现象产生强烈的愤慨和愤怒。
该成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见于《左传》,其原意与古代的礼仪和道德观念有关。成语所表达的愤怒和痛苦,反映了古人对不公行为的强烈反感。具体的典故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它与古代社会对道德标准的严格要求密切相关。
“令人发指”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广泛,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令人发指”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强调对不公正行为的愤怒和反抗。在现代社会中,它依然适用,尤其是在讨论社会正义、环境保护、人权等问题时,能有效传达公众对不公行为的强烈反感。
该成语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愤怒和激动,联想到社会不公、悲剧**等。它能激发人们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促使人们去关注和改善社会问题。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看到一则报道,讲述了某地儿童遭受虐待的**。这样的行为令我感到“令人发指”。我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我的愤怒,并呼吁大家关注儿童保护的问题。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月明点滴入窗前,
听闻世事变迁间。
多少不平令人发指,
愿将怒火化为烟。
在英语中,类似于“令人发指”的表达可以是“outrageous”,它同样传达了强烈的不满和愤怒。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在各个文化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对成语“令人发指”的深入学,我认识到它不仅仅是一个表达愤怒的词汇,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能够准确使用这样的成语,不仅能丰富我的表达方式,还能增强我对社会现象的敏感度。
谒者入通,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资治通鉴·唐纪》:“帝闻之,令人发指。”
《后汉书·袁绍传》:“绍闻之,令人发指。”
《汉书·王莽传》:“莽闻之,令人发指。”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闻之,令人发指。”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怒,令人发指。”
公元前227年,秦国打败赵国迫近燕国。燕国太子丹请荆轲去刺杀秦王。荆轲带上秦王的仇人樊于期的人头及督亢地地图。太子丹把他送到易水边,高渐离击筑,荆轲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激昂,场面真是令人发指
历年以来,不知害了我们多少同志,说来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