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0:53:2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4:57:49
成语“出内之吝”字面意思是指从内心深处所流露出来的吝啬,形容一个人非常小气、吝啬,尤其是对金钱或物质的态度。它强调的是一种深藏于心的吝啬情感,而不仅仅是表面的表现。
“出内之吝”出自《左传》,原文是“出内之吝,何以为常”,意思是说内心深处的吝啬之情何以能成为常态。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对吝啬的批评,强调了吝啬不仅是行为上的表现,更是内心深处的态度。
“出内之吝”常用于描述某人对金钱、物品等的极度吝啬,尤其在友人间的幽默调侃、商业场合的批评或者文学作品中对角色个性的描绘。在日常对话中,通常用于形容某人小气,不愿意分享或付出。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吝啬往往被视为一种负面的性格特征,反映了对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的看法。古代文人对吝啬的批评,体现了对仁爱、共享精神的推崇。在现代社会,虽然经济压力让人们更注重节约,但过度的吝啬仍然被视为不良品质。
“出内之吝”让我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如果一个人过于吝啬,往往会导致与他人的疏远和不和谐。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在物质和精神上尽量慷慨,以促进良好的社会关系。
在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同事,他在团队活动中总是表现出出内之吝,最终导致大家对他有些疏远。反观那些乐于分享的人,团队氛围更为融洽,大家也更愿意合作。
在某个诗歌创作中,可以这样使用“出内之吝”:
秋风萧瑟落叶飞,
心中藏得出内吝。
何时愿醒君子梦,
慷慨相邀共此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tingy”或“tight-fisted”,都用来形容一个人过于吝啬或小气。这些表达在文化中同样被视为负面特质,反映了与他人交往时的态度。
通过对“出内之吝”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吝啬的根源不仅在于物质的缺乏,更在于内心的态度。在语言学*中,理解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我更好地表达对人际关系的看法,促使我在生活中努力去做一个大方、慷慨的人。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内之吝谓之有司。’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出内之吝,非所以待天下也。”
《后汉书·杨震传》:“出内之吝,君子不为。”
《汉书·食货志下》:“出内之吝,非所以共天子也。”
《史记·平准书》:“出内之吝,不足与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出内之吝,谓之有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