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8:02:1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01:52
成语“不入时宜”由四个字组成,其中“不”表示否定,“入”有进入、参与的意思,“时宜”指适合的时机或环境。字面意思为“不适合当前的时机或环境”。其基本含义是指某种行为、做法或事物在当下并不合适或不契合时局。
“不入时宜”出自《左传》,原文是“不入时宜,故失其所。”这句话反映了古代对时机和环境的重视,强调在做事情时必须考虑到当时的情况和适宜性,才能获得成功。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某种行为、言论或计划在当前情况下显得不合时宜。在日常对话中,人们也可能用这个成语来批评他人的做法,说明其不适合当前的情境。例如,在职场讨论中,某个提议可能被指出“不入时宜”,意味着它与现有的形势或需求不符。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和反义成语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前者侧重于不合适的状态,而后者则强调合适和成功。
在**传统文化中,时机的重要性被广泛强调。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人际关系,适时的决策和行动往往决定成败。因此,“不入时宜”在很多情况下不仅是对行为的评判,也是对智慧的一种考量。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适用,尤其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它提醒人们要灵活应变,适时调整自己的策略和做法。
在我个人的理解中,“不入时宜”带有一种警惕和反思的情感。在生活中,时常会遇到一些看似合理的建议或做法,但如果没有考虑到当前的环境和时机,往往会导致失败或不适。因此,这个成语让我更加意识到在做决策时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
在我大学时期,有一次我试图在一个不太合适的场合分享我的见解,结果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反馈。后来我意识到,那时的讨论主题与我的观点并不相符,这让我想到了“不入时宜”这个成语。这个经历让我在日后的交流中更加谨慎,注重选择合适的时机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运用“不入时宜”:
在月色朦胧的夜里, 独自吟唱过往的诗篇。 声声入耳,然无应答, 此时此刻,似不入时宜。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out of place”或“ill-timed”,这些表达同样传达了某种行为或言论在特定环境下的不适合性。这些表达在使用上与中文的“不入时宜”相近,但可能在文化背景下的具体内涵和语境使用上有所不同。
通过对“不入时宜”的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时机在沟通和决策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在实际的交流中更加谨慎,学会了在适合的时机表达合适的观点。总之,“不入时宜”是一个值得反复思考和应用的成语。
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明史·海瑞传》:“瑞性刚直,不入时宜,屡忤权贵。”
《宋史·文天祥传》:“天祥为人刚正,不入时宜,故为权臣所忌。”
《晋书·王衍传》:“衍少有重名,而性轻躁,不入时宜。”
《后汉书·杨震传》:“震为人清白,不入时宜,故为世所不容。”
《汉书·东方朔传》:“时朔方士,不入时宜,好为大言。”
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