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0:34:0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04:33
“扶危济急”是一个四字成语,其中“扶”意为支撑、帮助;“危”指危险、困境;“济”有救助、帮助之意;“急”表示紧急、迫切。整体上,成语表达了在他人身处困境或急需帮助时给予支援的意思。它强调了互助友爱的精神,体现了人道主义关怀。
“扶危济急”出自《礼记·大学》。书中提到:“君子之德,风之行,故小人之德,扶危济急。”意思是说,君子应当有助人的品德,能够在他人危难时给予帮助。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儒家思想中强调的仁爱和责任感,倡导人们在社会中互相扶持。
“扶危济急”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扶危济急不仅是一种个人道德,也是社会责任。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仍然适用,特别是在公益事业、志愿服务等领域,强调了人们对弱势群体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反映了社会的温暖与关怀。
“扶危济急”让我联想到团结友爱的精神,特别是在面对困难时,人们能够相互支持,传递温暖。这种情感反应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朋友与家人,也让我意识到在生活中应该多主动帮助他人。
我曾在一次志愿活动中,参与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筹集书籍和学*用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团队齐心协力,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扶危济急”的重要性,也让我认识到行动的力量。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扶危济急”:
寒风凛冽夜无边,
一灯微光照人间。
扶危济急情犹重,
温暖他心似暖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a helping hand”,意指在别人需要时给予帮助。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所传达的互助精神在不同文化中都是共通的。这种文化价值的相似性使得不同民族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共鸣。
通过对“扶危济急”的深入学,我意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词汇,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社会责任。它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是重要的,提醒我时刻关心他人,努力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君以一九三○年三月至沪……中遭艰巨,笃行靡改,扶危济急,公私两全。
《宋史·岳飞传》:“飞曰:‘扶危济急,武将之责也。’”
《资治通鉴·汉纪·光武帝建武元年》:“光武曰:‘扶危济急,仁者之心也。’”
《后汉书·班超传》:“超曰:‘扶危济急,忠臣之职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扶危济急,义士之行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扶危济急,君子之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