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1:40:1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04:31
“扶危拯溺”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扶持危困的人,拯救落水的人”。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对处于困境中的人给予帮助和救助,强调人道主义精神和同情心。
“扶危拯溺”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原文为:“有事于人者,必先得其所欲。故人之所欲者,不可不为;人之所危者,必欲扶之;人之所溺者,必欲拯之。”它强调了积极帮助他人的重要性,体现了古代儒家思想中关心民生、乐于助人的道德观。
“扶危拯溺”常用于描述那些在他人遭遇困境时,主动伸出援手的人。在各种场合,如文学作品中描写英雄救人的情节、日常对话中表达对某人帮助他人的赞赏,或在演讲中鼓励人们关心社会弱势群体时均可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扶危拯溺”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即仁爱和责任。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在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方面依然具有重要意义,鼓励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帮助弱势群体。
“扶危拯溺”让我联想到那些无私奉献、勇于助人的人物形象,如消防员、医生、志愿者等。它传达了一种温暖和希望的情感,鼓励我们在他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
在我生活中,有一次参加社区志愿活动,看到一位老人摔倒,我立即上前搀扶,并拨打了急救电话。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扶危拯溺”的重要性,也让我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满足。
在一个小故事中,村庄里有一个年轻人,他总是默默地帮助村里的老人和孤儿,村民们称赞他是“扶危拯溺的好人”。某天,村庄遭遇洪水,他奋不顾身地救出了被困的邻居,最终成为村庄的英雄。
在英语中,与“扶危拯溺”相似的表达有“to lend a helping hand”,强调在他人需要时给予帮助。但在不同文化中,对帮助他人的理解和实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些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可能使人们更倾向于自我解决问题,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互助精神更为普遍。
通过对“扶危拯溺”的学,我认识到帮助他人不仅是一种道德责任,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在语言学中,这个成语丰富了我的表达能力,让我在社交场合中能够更好地传达关心与支持的情感。
常州之义笃于友,用之有常,行之可久,扶危拯溺,尔身我手。
《资治通鉴·汉纪·光武帝建武二年》:“光武曰:‘扶危拯溺,天下之义也。’”
《后汉书·班超传》:“超曰:‘扶危拯溺,义不容辞。’”
《汉书·王莽传上》:“莽上书言:‘扶危拯溺,臣子之职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扶危拯溺,义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扶危拯溺,君子之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