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51:4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04:28
“扶危持颠”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的意思是“扶着危困的人,支持快要倒下的东西”。它通常用来形容在困难时刻给予帮助和支持,尤其是对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或事物的援助。
“扶危持颠”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原文为“君子之道,扶危持颠”。它强调了君子应当关心弱者,帮助那些处于危险和困境中的人。这一成语体现了古代社会对道德和人情的重视,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仁爱和帮助他人的倡导。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扶危持颠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的核心价值。它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他人的关爱。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面对社会问题和人道危机时,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扶危持颠”这一成语给人一种温暖和希望的感觉,联想到人们在困难时相互支持的场景。它激励着人们去关心他人、承担社会责任,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有同情心和无私的精神。
在我生活中,有一次我参与了一个志愿者活动,为一位经济困难的家庭提供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扶危持颠”的意义,看到他们在困境中的感激与希望,心中也感到无比充实和快乐。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一个孤独的旅人走在雪地里,突然跌倒在地。路过的行人看到这一幕,毫不犹豫地伸出手来,扶起了那位旅人,温暖的话语如同阳光般洒落:“别怕,我们一起走,扶危持颠,必能度过这难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lend a helping hand”,意思是给予帮助和支持。在西方文化中,也有“charity begins at home”的说法,强调首先关心自己周围的人。这些表达与“扶危持颠”有异曲同工之妙,均强调了帮助他人的重要性。
通过对“扶危持颠”的全面分析,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关心他人,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这对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素骄贵,末年愈甚,无复知所负荷,扶危持颠。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扶危持颠,非大丈夫不能为。”
《后汉书·皇甫嵩传》:“扶危持颠,未尝失节。”
《汉书·王莽传上》:“扶危持颠,莫不率从。”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夫扶危持颠,义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扶危持颠,不以私废公。”
而况肩巨任大,~,肯相辜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