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7:09:5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29:51
“牛衣夜哭”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在牛衣下哭泣的夜晚”。其基本含义是形容人在困境中饱受折磨,尤其是形容孤独无助的悲惨生活,常用来比喻穷困潦倒、生活艰难的境况。
“牛衣夜哭”出自《北周·庾信的《哀江头》,原文是“牛衣夜哭”是形容贫苦的仕人,在牛衣(即牛皮制成的衣服)下忍耐悲伤。这个成语的历史背景与古代士人生活的艰辛密切相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以及士人的无奈与痛苦。
“牛衣夜哭”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牛衣夜哭”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士人、农民的艰苦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仍然适用,特别是在讨论社会贫富差距、经济困境时,它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促使社会关注弱势群体。
“牛衣夜哭”带有一种无奈和悲伤的情感,常常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困境中挣扎的人们。这种情感激发了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提醒我关注身边的弱势群体。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看到一位年轻人努力打工却仍然无法改善生活条件,这让我想起了“牛衣夜哭”的情境。我也曾在朋友遭遇困境时,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他处境的理解和同情。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使用“牛衣夜哭”:
月明点滴窗前影,
牛衣夜哭声声怨。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必悲苦共流连。
在英语中,有类似表达“crying under the stars”或“weeping in the darkness”,它们都表达了孤独与无助的情感,但无法完全传达“牛衣夜哭”所特有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深度。
通过对“牛衣夜哭”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个体困境的描述,更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它在我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提醒我关注生活中的苦难与不易,并通过语言表达我的情感和思考。
今则阮路兴悲,商歌结恨;牛衣夜哭,马柱晨吟。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满少卿饥附饱飏》:“焦氏道:‘你做了男子汉,直恁胆气薄,当初我与你牛衣对泣,你也曾记得否?’”
《警世通言·卷二十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京娘哭道:‘妾与公子萍水相逢,出身相救,此恩此德,没齿难忘。今不幸途中分别,他日牛衣对泣,妾心何安?’”
《醒世恒言·卷二十五·独孤生归途闹梦》:“遐叔见这光景,不觉悲从衷来,潜然泪下。想到:‘我当初与素姑订婚,指望百年谐老,谁想今日牛衣对泣,真乃世事难料。’”
《聊斋志异·卷六·王成》:“少府既醒,觉世界已非,自念生平,并无大过,何至遽至于此。因忆牛衣对泣时,不胜悲愤。”
《汉书·王章传》:“初,章为诸生学长安,独与妻居。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决,涕泣。其妻呵怒之曰:‘仲卿!京师尊贵在朝廷人谁逾仲卿者?今疾病困戹,不自激卬,乃反涕泣,何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