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06:2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32:18
“弦外遗音”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乐器弦外的声音,实际上指的是在表面意义之外隐含的深层含义或暗示。它通常用来形容言辞中未直接表达出来的意图或情感。
“弦外遗音”源于古代音乐理论,强调音乐中不仅有直接的音符,还有那些在弦外的、未显现出来的音调和情感。这个成语的具体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对音乐和言辞的探讨,尤其是对含蓄和暗示的重视。
“弦外遗音”可以用于多种语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蓄和暗示是极为重要的表达方式。许多古代文人都强调言辞中的深意和暗示,这使得“弦外遗音”成为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成语,代表着对言语艺术的追求。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商业谈判、社交场合等,需要注意言辞的场合。
“弦外遗音”常常让我联想到沟通中的微妙与复杂。它提醒我在与人交流时,要注意对方言语中的潜在含义,而不仅仅是表面所见。
在我与朋友的对话中,常常会出现“弦外遗音”的情况。有一次,朋友讲述了一件事情,虽然表面上看似平常,但我从她的语气和表情中感受到了一种隐含的担忧与不安。这让我更加关注她的情感状态,从而给予她支持。
在一个小故事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弦外遗音”: 在一个幽静的夜晚,月光洒在窗前,李明静静地弹着古筝。虽然乐曲清晰优美,但在那悦耳的音符间,仿佛有“弦外遗音”在诉说着他对往事的怀念与无奈。
在英语中,有一个类似的表达是“between the lines”,意指在字面意义之外的深层含义。虽然两者在文化背景上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隐含和暗示的重要性。
通过对“弦外遗音”的分析,我深刻认识到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多样性。这个成语不仅在日常交流中有应用价值,也在文学创作中提供了更深层次的表现空间。它让我意识到,理解言外之意是沟通的艺术,也是人际关系中增进理解的重要途径。
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宋词三百首·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弦外遗音,思之无穷。”
《唐诗三百首·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弦外遗音,思之无疆。”
《古诗十九首·其五》:“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馀尺。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弦外遗音,思之无极。”
《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弦外遗音,思之无邪。”
《文心雕龙·声律》:“弦外遗音,犹有馀响。”
只叹鼻端无妙斫,岂知弦外有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