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22:53:2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32:04
“弥留之际”这个成语由“弥留”和“之际”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指即将死去的时刻,形容生命即将结束的状态。基本含义上,它通常用来形容人临近死亡时的情景,也可以引申为某种事物即将结束或衰亡的状态。
“弥留之际”源自古代文献,具体来说,它最早出现在《左传》中,描述了一个人濒临死亡的情形。这个成语的使用反映了古代对生死的思考与哲学,强调了生命的脆弱和时间的无情。
“弥留之际”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广泛:
在**传统文化中,生死观念极为重要。人们常常对生死进行哲学思考,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弥留之际”不仅反映了生命的脆弱,也引发人们对死亡的敬畏。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然适用于表达对某种事物或状态的哀悼与反思。
“弥留之际”往往带来一种悲伤的情感联想。它让我想到生命的短暂与无常,也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每一刻。这个成语在表达遗憾、哀悼时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在生活中,我曾经历过亲友的离世,对“弥留之际”这个成语有了更深的体会。在那样的时刻,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流露尤为珍贵,也让我更加明白珍惜当下的重要性。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运用“弥留之际”:
夕阳西下映苍穹,
弥留之际思无穷。
人生苦短如梦幻,
留下痕迹在心中。
在英语中,可以用“on one's deathbed”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虽然语境有所不同,但同样传达了临终的状态。不同文化中对待死亡的态度各异,但都能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通过对“弥留之际”的全面学*,我更加理解了生命的珍贵与脆弱。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思维上更加深刻。在未来的交流中,我会更谨慎地使用这一成语,确保其情感和语境的恰当性。
病日臻,既弥留。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德宗疾亟,召太子谓之曰:‘汝父老矣,汝当自勉。’太子泣曰:‘臣不敢不勉。’德宗曰:‘汝能如此,吾死无恨。’遂崩。”
《后汉书·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十二年,上疏曰:‘臣闻太公封齐,五世葬周,狐死首丘,代马依风。夫周齐同在中土千里之间,况于远处绝域,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
《汉书·王莽传下》:“莽病,谓群臣曰:‘天命不于常,昔者吾祖高皇帝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非有天命乎?今吾亦欲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非有天命乎?’遂卒。”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将死,召大夫曰:‘吾闻之,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吾虽不德,天其或者将弃我乎?吾其与闻之。’遂卒。”
他在~说出了他心中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