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46:2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9:45:59
“屈膝求和”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弯曲膝盖请求和解,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为了和平而放弃自己的尊严或立场,向对方表示屈从和妥协。基本含义是指在冲突或争端中,主动低头,寻求和解的态度。
“屈膝求和”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与和平的历史。在古代战争中,失败的一方通常需要向胜利者屈膝求和,以换取生存或和平。这个成语反映了历史上许多国家和民族在面对强敌时所采取的妥协态度。具体的文学出处较少,但类似的情境经常出现在古代史书中。
“屈膝求和”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和为贵的理念深植于人心,因此“屈膝求和”往往被视为一种智慧和务实的表现。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有些人可能会将其视为软弱的表现,但在冲突管理和谈判中,适时的妥协仍然被认为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屈膝求和”常常引发复杂的情感反应,如无奈、屈辱或是对和平的渴望。它让人联想到历史上许多因妥协而得以生存的故事,也让人思考在面对冲突时,何时应当低头妥协,何时又应坚持自己的立场。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与朋友因意见不合而产生的矛盾。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思考,我意识到为了维持这段友情,主动“屈膝求和”是必要的。虽然心中有些不甘,但最终友谊得以修复,让我明白了妥协的重要性。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屈膝求和”:
烽火连天意难平,
屈膝求和泪满腮。
愿君莫再生戈矛,
共话今朝梦一回。
在英语中,有类似于“swallow one's pride”或“make peace”的表达。它们同样强调在冲突中放下自尊,寻求和解的意义。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屈膝求和的接受度和积极性可能有所不同,西方文化中可能更强调个人的坚持和自我表达。
通过对“屈膝求和”的学,我认识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妥协与和解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历史和文化,也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理解并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我们在沟通中更加灵活和智慧。
然后兴师出兵,北征匈奴,单于怖骇,交臂受事,诎膝请和。
《后汉书·袁绍传》:“屈膝以求和,非英雄之所为。”
《战国策·齐策》:“屈膝以求和,非勇者之所为。”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屈膝以求和,非君子之道。”
《资治通鉴·汉纪》:“屈膝以求和,非大丈夫之所为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屈膝而请和于秦。”
~母后返驾,刺奸被执义士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