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7:54:5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55:04
“空言虚语”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没有实质内容的言语”。它形容那些没有实际意义、毫无根据的言论,往往用于批评那些空洞无物、缺乏实质的陈述或承诺。
该成语的来源并不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对于言辞的重视。在《庄子》和《论语》中,常有对空洞言辞的批评,强调言论应有实质内容而非空洞表述。它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于诚信与实质的重视。
“空言虚语”常用于以下场景:
在**文化中,诚信和实务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空言虚语常常被视为一种社会病态,尤其是在商业和政治领域中。现代社会对空洞承诺的反感也使得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对待承诺和言辞时。
“空言虚语”让我联想到那些轻率的承诺和不负责任的言辞。它提醒我在交流中,要真实、具体,避免无谓的空谈。使用这个成语时,往往带有一种失望和批评的情感。
在我曾经的工作经历中,团队领导曾作出一些空言虚语的承诺,结果导致项目进展缓慢,团队士气低落。我深刻体会到,领导者的言辞必须切合实际,才能赢得团队的信任和支持。
在一次写作中,我尝试将“空言虚语”融入到一首诗中:
月明夜静听风语,
空言虚语随云去。
若无实事安可信,
唯有真情暖心处。
这首诗表达了对真实情感的渴望,批评那些空洞的言辞。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empty promises”或“hollow words”。这些短语也用来形容缺乏实质内容的承诺,显示出中西文化对言辞真实性的共同重视。
通过对“空言虚语”的学*,我认识到诚实和实质在沟通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言辞的真实性,避免无谓的承诺和空洞的讨论。
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
《宋史·王安石传》:“空言虚语,无补于实。”
《晋书·王衍传》:“空言虚语,不足以立信。”
《后汉书·王符传》:“空言虚语,无益于事。”
《汉书·艺文志》:“空言虚语,非所贵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空言虚语,不足以取信于人。”
楚汉相争时期,刘邦与韩信、彭越合兵围攻项羽,项羽在乌江兵败自刎。各路诸侯与刘邦手下的大臣纷纷要求刘邦称帝,刘邦谦虚地说只有贤人才能称帝,空言虚语的人不能登基。在众人的强烈要求下,刘邦在汜水北岸祭天登基
~,虽得道心,人犹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