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1 14:23:3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08:12
“大打出手”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指用力地打,表示激烈的打斗或冲突。其基本含义是形容双方发生严重的争斗或冲突,通常指暴力行为或肢体冲突。
“大打出手”的具体来源并不明确,但可以推测其历史背景与传统的武术文化和社会冲突有关。在古代,争斗和打斗常常是解决矛盾的一种方式,因此这个成语可能是在描述这种社会现象的同时,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
该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广泛: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大打出手”常常被用来描述暴力**,反映出社会对暴力行为的关注与反思。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人提倡通过和平对话解决问题,因此该成语在现代的适用性可能受到限制,但仍能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使用。
“大打出手”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与暴力和冲突相关,容易让人联想到愤怒、紧张和不安。这种强烈的情感反应也提醒人们注意暴力行为的后果,激发人们对于和谐相处的思考。
在生活中,我曾目睹过一次朋友之间的争执,最终发展成大打出手的场面,令我深感震惊与遗憾。这让我更加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以及在冲突面前选择理智和冷静的必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融入该成语:
风起云涌夜未央,
争吵声中怒火扬。
兄弟相争何所望,
大打出手皆不良。
在英语中,“to come to blows”可以看作是与“大打出手”相对应的表达,意指发生肢体冲突或打斗。这种表达反映了相似的社会现象,即在冲突中人们可能选择暴力解决问题。
通过对“大打出手”的学,我对这个成语的多重含义和使用场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和思考沟通与冲突解决的重要性。在语言学中,对成语的理解与运用是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一环。
国民党反动派发现了这一情况,气急败坏地大打出手,警察、宪兵、便衣、特务,纷纷出动。
《明史·戚继光传》:“继光闻之,乃大打出手,以平倭寇。”
《宋史·岳飞传》:“飞闻之,乃大打出手,以抗金兵。”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闻之,乃大打出手,以图中原。”
《资治通鉴·汉纪》:“韩信闻之,亦大打出手,以应汉王。”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大怒,乃自将兵击秦,大打出手。”
他总是动不动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