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4:16:2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9:07:03
成语“安土重居”由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为“安于故土,重视居所”。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们对自己生长的地方有着深厚的感情,愿意留在熟悉的环境中,不愿意轻易离开。
“安土重居”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原文是“安土重居,故人之爱”。这句话强调了人们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古人对于家乡和安定生活的重视。
“安土重居”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故乡被视为精神的归属地,人们普遍重视家庭和地方的联系。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人离开故乡追求更好的生活,但“安土重居”的情感依然深植于人们的心中。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个人选择上,也影响着社会政策和乡村建设。
“安土重居”让我联想到故乡的温暖和熟悉的氛围。每当想到故乡,心中总是充满了温馨和怀念,这种情感促使我珍惜与家人的每一次团聚,也让我在外打拼时更加努力,以期有一天能回归故里。
在我的生活中,曾有一次因为工作原因不得不离开故乡,那段时间我时常感到孤独和不安。正是这种“安土重居”的情感,让我更加努力工作,以期能回到自己熟悉的家乡。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漫步在小镇的街道上,阳光洒在脸上,暖暖的,仿佛听见了故乡的呼唤:“安土重居,心之所向,何惧他乡风雨。”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情感也存在。例如,在西方,有着“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的说法,强调家的概念与情感的联系。这种情感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但核心思想都是对家和故土的依恋。
通过对“安土重居”的分析,我更加理解了故乡与个人身份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在日常交流中更好地表达对故乡的情感。在语言学*中,理解这样的成语能够帮助我更深刻地把握文化的内涵与情感的表达。
传曰:‘安土重居,谓之众庶。’
《清史稿·食货志一》:“民安土重居,不能远徙。”
《明史·食货志一》:“民安土重居,不能远徙。”
《宋史·食货志上》:“民安土重居,不能远徙。”
《晋书·地理志下》:“而其人亦安土重居,谓之旧县。”
《后汉书·王符传》:“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