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1:33:3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25:20
成语“拟非其伦”由“拟”、“非”、“其”、“伦”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像是不属于其类的事物”。它的基本含义是指某种事物或行为不符合其应有的类别或规范,常用来形容不合适的事情、言行不当。
“拟非其伦”出自《左传》,其中有关于礼乐与人伦的讨论,强调人们的行为应符合其身份和地位。成语的形成与古代社会对礼仪和人际关系的重视密切相关,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规范与秩序的追求。
“拟非其伦”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古代**,礼仪和规范占据重要地位,人们对于“拟非其伦”的行为常常给予批评和指责。现代社会虽更加开放,但仍然存在对行为规范的期待,因此该成语在现代语境中依旧适用,尤其是在对不当行为的批评中。
“拟非其伦”这一成语常给人一种失望和不满的情感反应。它引发的联想包括对社会规范的思考,以及对不合适行为的警醒,提醒人们自我反省和修正。
在一次聚会上,我注意到一位朋友的举止非常不当,虽然他并没有恶意,但他的行为确实让人感到不适,这时我就想到了“拟非其伦”这个成语,想用它来描述他的情况,提醒他注意场合。
在一首描写人际关系的诗中,我可以这样写: “言辞犹如风中絮,拟非其伦随意舞, 处世安能无规范,失却自我难自顾。”
在英语中,可以用“out of plac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指某人或某事在特定环境中显得不合适。这反映出文化中对于行为规范的普遍重视,但在表达方式上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拟非其伦”的深入学,我认识到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道德和社会规范的载体。这一成语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保持与社会规范的一致性。在语言学中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语言的深层含义及其文化背景。
《文选·陆机·文赋》:“拟非其伦,是以不免。”
《后汉书·班彪传》:“拟非其伦,是以不免。”
《汉书·艺文志》:“拟非其伦,是以不免。”
《史记·孔子世家》:“拟非其伦,是以不免。”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拟非其伦,是以不免。”
以岳忠武比良玉,毋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