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3:27:3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38:28
“劳民伤财”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使人民劳累,损伤财物”。其基本含义是指某些行为或政策导致人民辛劳而又浪费了财物,通常用于批评那些不合理或不必要的行动。
“劳民伤财”最早出现在《荀子·王制》中,原文是“民之所赖者,天之所养也;劳民伤财,则天下之民皆怨。”该成语反映了古代政治家的治国理念,强调治理应当惠民而非折磨百姓。它提醒统治者在施政时要考虑到民众的利益,避免无谓的浪费。
在现代汉语中,“劳民伤财”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劳民伤财”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社会文化背景,反映了对民生的关注。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对政府政策、企业决策的评价中,强调了理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性。在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等方面,合理利用资源、维护民众利益依然是当前社会的重要课题。
看到“劳民伤财”这个成语,常常让我联想到历史上许多因政策失误而导致民众苦难的**,内心感到一种悲哀与忧虑。这种情感促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周围的决策和行为,努力避免无谓的浪费。
在一次公司项目策划中,我提议了一项新活动,后来发现预算超支,资源浪费严重。回顾时,我意识到这正是“劳民伤财”的体现,提醒我在未来的决策中要更加谨慎。
在一个故事中,我可以这样写: “在一个小村庄里,村长为了修建一条通往城市的道路,决定征用村民的劳力和财物。可最终,路修好了,却无人使用,村民们都说,这实在是劳民伤财,辛辛苦苦,换来的却是空虚的希望。”
在英语中,可以用“waste of resources”或“futile efforts”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这些表达不完全涵盖“劳民伤财”所体现的对民众辛劳与经济损失的双重关注。不同文化对资源管理与民生保障的重视程度不同,这使得成语的内涵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会有差异。
通过对“劳民伤财”的学*,我更加理解了有效决策的重要性,认识到在生活和工作中,关注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民众的利益是多么关键。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思考问题时更加全面、深入。
不伤财,不害民。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劳民伤财,而民不聊生。”
《后汉书·杨震传》:“劳民伤财,为国之大患。”
《汉书·食货志下》:“劳民伤财,以奉无用。”
《史记·平准书》:“劳民伤财,而功不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劳民伤财,无益于事。”
天下闻风皆争进奇巧,则~自此始矣。